崇禎腦海中,裝載著超越這個時代的軍事知識,尤其是關於火器的發展脈絡,更是了然於胸。
宋朝並非沒有火器,早在北宋時期,軍中便已出現突火槍,那是一種以竹筒為身管,裝填火藥和碎石、鐵砂的原始噴火筒,雖威力有限,卻是火器的濫觴。
南宋時期,火器更是發展迅速,如用於守城的震天雷,能發出巨大聲響和衝擊波;
還有以金屬為身管的火銃,已具備現代槍械的雛形。
然而,這些火器要麼射程有限,要麼笨重不易攜帶,要麼精準度堪憂,尚未能真正改變戰爭形態。
而到了明朝,火器技術已臻至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。
火繩槍鳥銃),這種需要用火繩點燃引藥,通過火門引燃主裝藥的槍械,已成為步兵的製式武器,其射程和精度遠超宋代火銃。
更有三眼銃,能連發三彈,彌補了火繩槍裝填慢的缺點,尤其適合騎兵近戰。
迅雷銃則是一種能夠快速發射多發彈丸的手持火器,在瞬間形成彈幕。
而神火飛鴉,是一種集火箭和燃燒彈於一體的飛行兵器,能對敵軍造成心理和物理的雙重打擊。
至於大將軍炮、紅夷大炮等重型火炮,更是攻城拔寨,決勝千裡的利器。
崇禎對這些火器雖不能說儘通其製造工藝細節,但其基本原理、戰術運用、優缺點等,卻了然於胸。
在明朝的軍隊中,軍中常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、三眼銃、迅雷銃,以及各種火炮。
由於南北環境差異,北方多騎兵作戰,三眼銃因其便攜和瞬間火力爆發的優勢而備受青睞;
而南方則地形複雜,河網密布,火繩槍在步兵對射中作用更大。
火繩槍的原理並不複雜,實際上,它正是宋代火銃的進一步升級。
崇禎在掌握政權後不久,便憑著記憶,親手繪製了一份火繩槍的草圖,交給了剛剛組建起來的軍器局。
圖紙雖是簡化版,但其核心構件,槍管、火門、火繩夾等,卻描繪得十分清晰。
軍器局的官員和經驗豐富的工匠們,一看之下,便心領神會,很快便投入了緊張的試製和打造之中。
今日,崇禎帝身著便服,在禁衛的護衛下,輕車簡從地巡視軍器局,親臨此處,為的便是驗收這批火繩槍。
軍器局內,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巨大的風箱呼呼作響,將空氣送入熾熱的熔爐,鐵匠們赤膊上陣,汗水浸透了衣衫,在火光映襯下,古銅色的肌肉遒勁有力。
錘聲叮當,此起彼伏,不絕於耳。
空氣中彌漫著炭火、鐵屑和桐油混合的獨特氣味,這是一種屬於工業時代的原始芬芳。
崇禎走進一間寬敞的車間,隻見數百名工匠正圍繞著各自的案台,有條不紊地忙碌著。
有的在打磨槍管,有的在組裝槍托,有的則小心翼翼地安裝著複雜的點火機構。
這些鐵匠大多是從江南各地征召而來,他們技藝精湛,經驗豐富,是崇禎火器大業的基石。
一位身著青色官服,麵容清瘦,但目光炯炯有神的官員快步迎上。
此人正是崇禎親點的軍器局大使——孫繼宗。孫繼宗原是工部侍郎,精通器械製造,為人忠厚,辦事得力,是崇禎極為信任的能臣。
“臣孫繼宗,恭迎陛下聖駕!”
孫繼宗躬身行禮,聲音中難掩激動與疲憊。
“免禮。”崇禎抬手示意,目光已投向一排排整齊擺放的火繩槍,那些烏黑的槍管,閃爍著冷冽的光澤。
“火繩槍試製如何?可有改進之處?”
孫繼宗指著那些火繩槍,眼中閃耀著自豪的光芒:“回陛下,火繩槍已按照陛下所賜圖紙,初步打造出百餘杆。臣等集局中能工巧匠,日夜趕工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”他拿起一杆火繩槍,遞給崇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