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穿越而來,他便肩負著力挽狂瀾的重任,日夜操勞,夙興夜寐。
世人皆見他雄才大略,雷厲風行,卻少有人能體會崇禎內心的孤獨與重壓。
而李清照的詞,特彆是那句“英氣合當扶宋祚,丹心未許負初衷”,竟仿佛是他心聲的寫照,讓他感到被理解、被認可。
崇禎感受到了一種難得的共鳴。
俗話說,人情往來,文人墨客常常以詩詞唱和,以文會友。
崇禎此時靈感爆棚,當即提筆,回贈一首。
墨韻生香,一首《鷓鴣天》也隨即躍然紙上。
《鷓鴣天·答易安觀駕之作》
鐵馬歸旌破曉烽,黎元翹首望歸鴻。
金戈洗儘邊塵色,玉帛初回故苑風。
騷客有心書宋祚,孤臣何敢負初衷。
墨痕若解興亡意,莫教霜華覆舊蹤。
最後落款,思慮再三,崇禎決定不暴露身份,以筆名“燕雲客”回贈一首,不以帝王之尊的敕令,而是以詩友的身份,進行一次純粹的文學交流。
“燕雲客”,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深意,他從燕雲之地凱旋而歸,這個名字既象征著他的功績,也暗示著他是一個從“燕雲”而來的“客人”,既神秘又帶著某種超脫的意味。
這首詞,首句“鐵馬歸旌破曉烽”回應了李清照詞中“龍舸搖波破曉風”的壯麗開篇,將焦點從水路龍舟轉向了陸上鐵騎,更直接地凸顯了北伐將士的赫赫武功。
第二句“黎元翹首望歸鴻”則與李清照的“稚子持幡映麵紅”相映成趣,將目光從孩童擴展到全體百姓,展現了民心所向、萬眾期盼的景象。
“金戈洗儘邊塵色,玉帛初回故苑風”,這一聯則直接描繪了戰爭結束、和平重臨的景象。
金戈鐵馬已然收鞘入庫,邊關的硝煙塵埃已被洗淨,取而代之的是象征和平友好的“玉帛”,回到了大宋的“故苑”,暗示著國家內外局勢的轉變,以及對未來和平發展的美好展望。
下闕的“騷客有心書宋祚,孤臣何敢負初衷”更是巧妙。
它直接回應了李清照詞中“英氣合當扶宋祚,丹心未許負初衷”的讚譽。
崇禎帝以“騷客”來指代李清照,讚其以文筆書寫宋朝的命運;
而他自己則以“孤臣”自稱,表達了身為帝王,在重重壓力之下,仍將堅守初心、不敢辜負天下的決心。
這個“孤臣”的自稱,既是詩人的一種謙遜,也暗合了帝王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感。
最後一句“墨痕若解興亡意,莫教霜華覆舊蹤”,更是將整首詞的意境拔高。
它呼應了李清照詞中“霜鬢久辭兵火裡”的悲壯,表達了對曆史興衰的深刻反思。
崇禎希望,文人墨客的筆墨能夠理解並記錄下國家的興亡教訓,以此警醒後人,切莫讓昔日的“霜華”,即國破家亡的悲劇再次覆蓋大宋的土地,使曆史重演。
詩成,崇禎帝將素箋遞給內侍總管康履,吩咐道:“康履,將此詩妥善送至李清照,不必點明來曆,隻需說是有一位‘燕雲客’所贈,聊作與易安居士的詩詞唱和。”
康履領命,小心翼翼地收好詩稿,吩咐心腹小太監秘密送去。
他明白,官家這是想與這位才女“以文會友”,享受一份超脫於君臣關係之外的純粹。
喜歡朕避他鋒芒?龍纛前壓,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:()朕避他鋒芒?龍纛前壓,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