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真宗駕崩的消息傳到遼國,當時的遼聖宗耶律隆緒,“集蕃漢大臣舉哀,後妃以下皆為沾涕”,其情誼可見一斑。
這種關係,直到那個白山黑水間崛起的野蠻部族女真人出現之後,才被徹底打破。
女真人先是滅了遼,將契丹人的輝煌踩在腳下。
緊接著又揮師南下,釀成了靖康之恥,差點將大宋也一並吞下。
可以說,如今的宋與契丹遼的遺民),是真正的難兄難弟,早已沒了百年前的仇怨,反而有了共同的、不共戴天的敵人,金國。
“可惜……”
嶽飛歎了口氣:“如此兄弟之邦,竟被女真蠻夷所趁,遼國已亡,我大宋也險些步其後塵,幸得當今官家橫空出世,南渡之後,重整河山,方有今日北伐之舉。”
他看向耶律餘睹,目光誠懇:“將軍,燕雲十六州,並非我大宋主動割讓,乃是當年石敬瑭獻於契丹,遼既已亡,此地重歸華夏版圖,理所應當,如今,將軍率部歸順,正應了‘天下大勢,浩浩湯湯,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’之理。”
嶽飛的這番話,沒有一句提及耶律餘睹降金滅遼的不堪過往,反而處處站在宋遼“兄弟之邦”的角度,將他的投降,定義為“棄暗投明”、“順應天意”,給了他極大的體麵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耶律餘睹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,猛地站起身,再次單膝跪地。
這一次,嶽飛沒有再扶他。
“罪將……罪將願為元帥效死!隻求元帥,能救我族人於水火!”
耶律餘睹聲音哽咽,額頭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麵上。
耶律餘睹的投降,是真心實意的。
閒聊之後,耶律餘睹主動開啟話題,將自己所知道的所有關於金國在中京地區的兵力部署、將領信息,乃至朝廷內部的一些派係鬥爭,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嶽飛。
作為回報,嶽飛也信守承諾,將上奏朝廷,請求恢複榆關一萬契丹降兵的契丹故籍,並將他們單獨編為一軍,由耶律餘睹暫時統領,負責協助宋軍維持榆關及周邊的治安。
在處理完這一切之後,耶律餘睹提出了一個要求:
他要為麾下的一萬契丹將士,舉行一個正式的、公開的投降儀式。
“元帥!”耶律餘睹在嶽飛麵前顯得很恭順。
“我軍將士,雖迫於金人淫威,為其效力,但心中仍念故國,如今棄暗投明,理應有一個正式的儀式,以示我等歸順之心,也可昭告天下,讓那些還在為金人賣命的契丹同胞,早日反正。”
嶽飛聞言,略一思索。
他本不喜這些繁文縟節,覺得戰場之上,實力才是一切。
但他理解耶律餘睹的心情。
對於這些亡國之人來說,一個公開的儀式,或許能讓他們找到一些歸屬感和尊嚴。
“好吧。”嶽飛點了點頭:“儀式可以搞,但務必從簡,莫要耽誤了大軍休整和北上。”
“謝元帥!”耶律餘睹大喜過望。
於是,在攻克榆關的第三天,一場簡單而又莊重的受降儀式,在榆關的南門廣場舉行。
一萬名放下武器的契丹士兵,脫去了金軍的服飾,換上了臨時找來的、樣式不一的舊式遼國服裝。
他們在耶律餘睹的帶領下,對著代表大宋皇帝的黃羅傘蓋和嶽飛的帥旗,行三跪九叩之禮。
嶽飛一身戎裝,站在高台之上,接受了他們的跪拜。
他的身後,是張憲、牛皋、嶽雲等一眾嶽家軍將領,以及數千名排列整齊的宋軍士兵代表。
當契丹士兵們抬起頭時,他們看到的,不是征服者的冷漠,而是一種平等的、甚至帶著一絲同情的目光。
嶽飛沒有發表長篇大論的訓示,簡單的說幾句:
“今日之後,你我,皆是大宋子民,同舟共濟,驅逐韃虜,光複河山!凡我大宋軍旗所指,便是爾等奮勇殺敵之所向!”
“驅逐韃虜!光複河山!”
耶律餘睹第一個振臂高呼。
“驅逐韃虜!光複河山!”
一萬名契丹士兵,也跟著發出了震天的吼聲。
不過喊著喊著就覺得有點不對勁了。
心中疑惑,自己是不是宋軍口中的韃擄?
好像不是吧?
最後嶽飛告訴他們,契丹乃正統民族,不是韃擄!
“韃虜”一詞最初是中原政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,大宋官方文書中“韃子”主要指女真族。
契丹遼國)作為大宋的主要北方鄰國之一,其民族身份在官方被明確區分對待!
聽了嶽飛的解釋,契丹將士們一片歡呼。
或許,契丹一族的複興,真的要落在這位大宋元帥的身上了。
喜歡朕避他鋒芒?龍纛前壓,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:()朕避他鋒芒?龍纛前壓,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