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場由崇禎皇帝親自導演的“宗室改革”,在整個南京城,激起了巨大的漣漪。
百姓們,覺得新奇。
他們津津樂道地,談論著哪位王爺,在哪家商行當掌櫃,哪位郡王,因為算錯了賬,被康王殿下當眾打了手板。
商賈們覺得興奮,第一次發現,自己手中的“孔方兄”,竟然可以如此近距離地,與“皇權”,產生連接。
而朝堂之上的文官集團,尤其江南士族官員則感到了深深的……警惕與不安。
他們發現,皇帝正在用一種他們無法理解,也無法插手的方式,建立起一個,完全獨立於朝廷官僚體係之外的……“第二財政”!
這個“第二財政”,由皇親國戚組成,由皇城司的暴力機器保駕護航,其目的,隻為皇帝一人服務。
他們,根本無法染指,更無法監督!
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,崇禎皇帝則在禦書房內,看著趙構呈上來的、內務府的第第一份報表,露出了滿意的笑容。
自己他那空空如也的小金庫,如今終於要開始“回血”了。
內務府的成立,以及宗室子弟們“被迫營業”的消息,如同一場八級地震,在南京城內,引發了劇烈的連鎖反應。
最先感受到這股震動的,自然是那些被直接波及的皇親國戚們。
有些皇族宗室無論說什麼也不願出去拋頭露麵,更不願與平民接觸,要死要活的不願出王府。
一時間,康王趙構的府邸,門庭若市。
每日裡,都有各式各樣的宗室成員,前來“哭訴”和“求情”。
“九哥啊!您行行好!我那兒子,從小連算盤都沒摸過,您讓他去管皇家商行的賬,這不是要他的命嗎?”
“王爺!我們家那個,您是知道的,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您讓他去清查皇莊田畝,他連麥子和韭菜都分不清啊!”
“九叔,聽說您把我分派去跟那些渾身銅臭味的商人打交道,推銷什麼‘債券’?這……這傳出去,我以後還怎麼在宗室裡抬頭做人啊!”
麵對這些此起彼伏的抱怨,趙構一概,置之不理。
他隻是將皇帝那道“革爵除籍”的密旨,裱了起來,高高地,掛在了大宗正司最顯眼的位置。
所有前來哭訴的宗室,在看到那份散發著冰冷殺氣的聖旨後,都隻能悻悻地,閉上了嘴。
他們知道,這次,皇帝是來真的了。
當然,光有“大棒”,沒有“胡蘿卜”,是行不通的。
趙構深諳“人性”,他知道,必須樹立一個“榜樣”,讓這群人看到,聽從皇帝的安排,是真的有“好處”的。
而這個“榜樣”,他選中了那個因為鬥毆事件,被皇帝和他都敲打過的“倒黴蛋”,肅王趙樞的兒子,趙佛郎。
趙佛郎,因為打斷了堂兄的腿,被太子親自下令,送往外宗正司泉州)嚴加管教,十年不得返京。
這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,無異於流放。
趙構以“內務府用人唯才,不計前過”為由,向崇禎皇帝上了一道奏疏,請求將趙佛郎,從泉州調回,委以重任。
崇禎皇帝立刻批準。
趙佛郎被調回南京後,直接被任命為“皇家商行”旗下,專門負責經營海外玻璃器和奢侈鐘表的“奇珍閣”的大掌櫃。
這個任命,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。
但更讓人震驚的,還在後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