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光地這番言論,引據紮實,分析透徹,既點出了進取派的空想成分,也彌補了保守派隻談困難不提方案的不足,將爭論引向了一個更具體、更務實的層麵。
朝堂之上,議論之聲漸起,顯然,他的觀點贏得了相當一部分中間派官員的認同。
大殿內的氣氛愈發緊張。
明珠見李光地一番話似乎動搖了聖心,心中焦急,不禁提高了聲調,話語中也帶上了幾分機鋒:
“李大人所言,固然是老成持重。然則,我大清立國,向來是馬上得天下,靠的正是銳意進取之氣!若事事皆以‘困難’、‘耗費’為由畏縮不前,則太祖太宗當年如何能開創這萬裡江山?
今日若退一步,他日羅刹必進十步!屆時,恐消耗之國力更巨!索相、李大人如此阻撓北進,莫非是心疼戶部那點銀子,抑或是……不願見彭春等武將再立新功,權勢過盛?”
這話已是近乎赤裸的指責,暗指索額圖一黨為了遏製武將集團或因門戶之見,而不顧國家利益。
索額圖聞言,臉色頓時沉了下來,當即反唇相譏:
“明珠!休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!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!正因深知兵凶戰危,才更需慎之又慎!你口口聲聲銳意進取,豈不聞‘欲速則不達’?若因你冒進之策,致使前線將士因糧草不繼折損,乃至雅克薩得而複失,這損兵折將、貽誤疆局之罪,你明珠可能承擔?!”
高士奇立刻幫腔:
“索相此言差矣!豈能因噎廢食?皇上運籌帷幄,廟算無遺,既有克城之能,豈無守城之策?關鍵在於是否有決斷之勇氣!”
李光地則冷冷回應:“高江村所謂勇氣,若不計後果,與魯莽何異?”
高士奇躬身道:
“皇上,臣附議明相國之言。兵法有雲:‘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’彭春將軍克雅克薩,是為‘正合’。若能趁勢建城駐守,化被動為主動,是為‘奇勝’。羅刹遠道而來,補給困難,我軍若能就地堅守,以逸待勞,則勝算倍增。
想當年,漢武帝北擊匈奴,衛青、霍去病雖屢戰屢勝,然匈奴旋踵即來,終不能絕。直至武帝納主父偃之策,於朔方築城,徙民實邊,方才穩固了河套之地。前朝之鑒,可為今日之師。明相國之策,實乃遠見卓識,非為一時之快,而是為我大清北疆百年大計著想!”
“哼!說得比唱得還好聽!”
一聲冷哼,如一盆冰水,澆在了沸騰的朝堂之上。
“明相國,高學士,”索額圖的眼神像刀子一樣刮過二人,語氣充滿了譏諷,“二位大人一位運籌帷幄,一位引經據典,將這北上建城之事描繪得如探囊取物一般,仿佛那雅克薩已是我大清的後花園,隨時可以去散步觀景了?”
“索相此言何意?”明珠眉頭一皺,“難道索相以為,彭春將軍的赫赫戰功,是紙糊的不成?”
“戰功自然是真的,皇上聖明,將士用命,此乃天大的喜事。”索額圖先是恭維了康熙一句,隨即話鋒一轉,變得淩厲起來,“但戰功是戰功,後續的爛攤子是後續的爛攤子!明相國張口閉口‘開疆拓土’、‘不世之功’,聽著確實振奮人心。但敢問明相國,你算過一筆賬沒有?”
他伸出手指,一字一頓地說道:“築城!要多少銀子?從京師運送磚石、木料、鐵器到數千裡外的雅克薩,一路崇山峻嶺,沼澤密布,運費幾何?耗時多久?這筆銀子,是戶部出,還是您明相國從自己的府裡出?”
戶部尚書伊桑阿聞言,臉色立刻變得慘白,下意識地縮了縮脖子。
平定三藩之亂,國庫早已被掏空了七七八八,近幾年好不容易緩過一口氣,若是再來這麼一個無底洞般的工程,他這個戶部尚書的位子隻怕是坐不穩了。
索額圖根本不給明珠辯駁的機會,繼續發難道:
“屯兵!雅克薩天寒地凍,一年倒有大半年是冰封期,如何屯田?糧食從何而來?難道還要從盛京,甚至從關內,千裡迢迢地運糧過去?一石糧食運到雅克薩,路上就要耗掉十石,這仗還沒打,自己就把自己給耗死了!到時候,是羅刹兵厲害,還是餓死的我大清勇士多?”
“還有民夫!高學士說效仿漢武帝‘徙民實邊’。說得輕巧!漢朝徙民去朔方,尚且是九死一生。如今要將我大清的百姓,遷到那冰天雪地的羅刹鬼舊巢去,與野獸為伍,與嚴寒抗爭,這不是戍邊,這是發配,是送死!誰願意去?若是強征,隻怕不等羅刹打來,關外就要先起民變了!這些,明相國和高學士可曾想過?”
索額圖的每一句話,都像是一記重錘,狠狠地砸在現實的鐵板上,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。
他沒有談虛無縹緲的“功業”,隻談最實際的“銀子”和“人命”。
這讓剛才還熱血沸騰的許多官員,瞬間冷靜了下來。
明珠臉色鐵青,強辯道:
“索相未免太過危言聳聽!錢糧之事,可以慢慢籌措。隻要皇上下定決心,天下之大,何愁無材可用,無銀可支?至於屯田,可以先少量試行。辦法總比困難多!若是畏首畏尾,因噎廢食,何以成大事?”
“成大事?我看是成‘壞事’!”索額圖寸步不讓,“三藩之亂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?國庫至今未能完全恢複元氣,百姓也才剛剛喘過一口氣。明相國為了你個人的青史留名,就要將整個國家拖入另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,居心何在!”
“你……你血口噴人!”明珠氣得渾身發抖,“我一心為國,何來私心!”
“為國?我看是為你‘明黨’的勢力擴張吧!”
“你......你何嘗不是為了你索黨......”
雙方你來我往,引經據典,互相攻訐,言辭越來越激烈。
太和殿這莊嚴肅穆的殿堂,此刻竟仿佛變成了市井吵嚷之地。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