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嗯……好吧!好吧!那麼安親王,你和諸位愛卿商議一下,然後再做決定吧!”康熙強壓著心頭的怒火,儘量保持冷靜地說。
安親王拱手一禮:“遵命!”
康熙此時雖已怒不可遏,但又不願當眾發脾氣,隻好匆匆宣布退朝。
且說這康熙在朝堂上受了氣,但不表露於心,也算是城府極深。
回到乾清宮後,康熙琢磨了好長時間,這八王議政的祖製,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好。
若說不好吧,自太祖努爾哈赤時期,有四大貝勒、四小貝勒共同商議處理政務。
四大貝勒分彆是:
大貝勒代善,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,因為努爾哈赤大兒子褚英被處死,代善是實際繼承人。
二貝勒阿敏,是舒爾哈齊的二兒子,舒爾哈齊被處死了,阿敏進入政治圈。
三貝勒莽古爾泰,努爾哈赤的第五個兒子。
四貝勒皇太極,也就是康熙的爺爺,日後的清太宗,他將國號由金改為清。
當時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,並沒有立遺囑讓誰繼位。
於是,八王開始推舉新汗,最後皇太極當選。
但是,皇太極繼位後,就開始削弱其他貝勒的權力,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。
後來,皇太極又設立了六部和都察院等機構,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。
因此,八王議政製度在皇太極時期的權力已經沒有當初那麼大了。
四小貝勒分彆是:
大貝勒阿濟格,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,同時也是多爾袞的同父同母哥哥;
二貝勒多爾袞,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,更是日後率領清軍入關,統一全國的關鍵人物;
三貝勒多鐸,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,同樣也是多爾袞的同父同母弟弟;
四貝勒濟爾哈朗,則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個兒子。
然而,當太祖努爾哈赤去世之後,阿濟格因為缺乏謀略而無法承擔大任,多爾袞和多鐸又年紀尚輕,難以支撐大局。
於是,四大貝勒趁機逼迫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自儘。
在這場激烈的權力鬥爭中,皇太極巧妙地利用計謀使得代善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,最終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寶座。
在皇太極執政的早期階段,他對多爾袞等人心存偏見,並將他們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。
因此,在朝會上,四大貝勒都是麵南背北,坐在一列,麵對文武百官,眾人難以分辨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皇帝,誰又是貝勒。
這種混亂局麵持續了一段時間,直到後來皇太極逐漸鞏固自己的地位並加強中央集權,情況才有所改善。
後來皇太極經過一係列的手段,逐漸將八王議政的局麵變為由他獨自麵對朝臣。
然而,八王議政的形式並未改變,隻是取代皇太極的四貝勒變成了他的長子豪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