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太極去世後,順治皇帝登上皇位,但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。
其他人仍然按照八王議政的方式參加朝會。
多爾袞去世後,順治帝掌握了大權,並開始調整權力結構。
順治帝以安親王嶽樂、莊親王博果鐸、惠郡王翁果諾、溫郡王孟娥等四位親王為核心。
此外,他還廢除了四小親王的職位,改以外姓大臣鼇拜、索尼、蘇克沙哈、遏必隆取而代之。
這樣一來,順治帝成功地建立了一個以索尼為首的外姓大臣集團,與親王們形成相互製約的關係。
隻有當兩個派係保持平衡時,朝廷的政務才能穩定發展。
順治帝在臨終前,將皇位傳給了年幼的康熙。
他擔心如果親王們掌握了權力,會像當年的多爾袞那樣專橫跋扈。
於是,他決定改變策略,設立四大輔政大臣來執掌朝政,而親王們則隻能參與議政。
這樣一來,鼇拜便逐漸崛起,成為唯一的權臣,其他親王的權力相對較弱。
康熙深入研究這段曆史,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由。
太祖努爾哈赤時期的八王議政製度,涉及到六位兒子和兩位侄子,但他們都對自己畢恭畢敬。
而太宗皇太極的八王議政,則包括三位哥哥、四位弟弟以及一個兒子。
皇太極通過支持自己的兒子豪格,並與三大貝勒結盟,共同對抗四小貝勒。
然而,皇太極離世後,由於代善的軟弱無能,四小貝勒憑借人數優勢,最終推舉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,掌控了大權。
順治帝首次創立的議政王大臣製度,減少了親王的數量,同時增加了外姓朝臣的比例,從而實現了雙方的相互製衡。
這一舉措既避免了親王權力過大,又確保了朝廷的穩定。
康熙坐在龍椅上,眉頭緊皺地思考著。
他回想起自己精心組建的議政王大臣團隊,但卻發現其中隻有哥哥裕親王福全和自己站在同一條戰線上。
至於兩名大臣索額圖和明珠,雖然也是自己的心腹,但他們的力量相對較弱。
這樣一來,三比五,顯然無法與其他五人抗衡。
康熙終於恍然大悟:"朕,必須抓住機會,改變這種不利局麵,讓他們實現相互製衡。"
七月的京城,烈日炎炎,酷熱難耐,蟬鳴聲此起彼伏,令人心煩意亂。
這一天,康熙心情煩悶,突然湧起一股衝動,想要走出皇宮,去外麵透透氣,看看市井百態。
然而,此刻的索額圖已榮升為大學士,並成為議政王大臣之一,康熙身邊已無得力侍衛可用。
正當康熙感到無奈之際,一個念頭閃過腦海——曹寅!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