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皇帝點了點頭,表示讚同:“好,隻要有人數限製,這驛館就能忙活得開。”
康親王接著說道:“允許貝勒攜帶仆役二十五名、馬五十匹;允許貝子攜帶仆役二十名、馬四十匹,所用的口糧、草料沿途的驛站按這個數目支給。”
“好,就依康親王所言,由禮部擬定,向諸位貝勒貝子通知,以後就按此規定出行。”康熙皇帝說道。
散朝之後,康熙皇帝心情不佳。
這議政王公然駁回魏裔介的上書,他其實早就料到了,但心中還是憤憤不平。
且說如果不是自己與康親王談判,分彆退讓一步,那這事情萬萬是做不成的。
再說這康親王,既駁回了魏裔介的上書,又與皇上談判增加一倍的人數與馬匹。
他不僅沒有得罪貝勒貝子,甚至還得到了貝勒貝子們的支持,成了他們心中救世主。
畢竟他們親自出麵替自己說情,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。
康親王兩麵討好,而康熙卻兩邊都討不到好。
想到這裡,康熙也無奈地搖了搖頭,表示自己無能為力。
比起背後那數十萬的滿人來說,他實在無法因這些小事得罪他們。
必要時,他隻能選擇犧牲大義,以維護滿人的利益。
說了也是白說,康熙接下來要忙碌的,便是即將到來的康熙九年的科舉考試。
康熙和他的父親順治一樣,對科舉非常重視。
他們堅信隻有通過科舉選拔出的人才,才有能力治理好這個國家。
然而,在滿人之中,像明珠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實屬鳳毛麟角。
大多數滿人官員都是出自朝中重臣或勳貴家庭的子弟,他們憑借家族背景而非學識走上仕途。
因此,滿人官員普遍缺乏讀書學習的機會,更談不上信奉孔孟之道。
正因為如此,康熙對康熙九年的會試格外重視。
康熙正式任命大學士魏裔介為正考官,禮部尚書龔鼎慈、刑部左侍郎王清、內國史院學士田逢吉為副考官。
考官名單一公布,在京中的舉人士子們,都非常的高興。
就拿李光地來說,他最喜歡魏裔介,認為魏裔介乃天下舉子的榜樣,又是清廉的宰相。
而陳夢雷則更喜歡龔鼎慈,這可是大學問家、作詩作賦聞名天下。
此時,安親王的府中。
“王爺,有一人自稱湖南道禦史李之芳求見。”一名下人匆匆趕來,向安親王稟報著。
安親王抬頭看了看這名下人,沉思片刻後回答道:“帶他去書房,本王一會兒就過去。”
說完,便繼續低下頭,專注地看著手中的書籍。
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,半個多時辰後,安親王終於看完了手中的書,輕輕合上書本,然後站起身來,緩緩走到門口。
這時,下人又來到安親王身邊,低聲說道:“王爺,那李之芳已經在書房等候半個多時辰了。”
“哦……本王知道了。”安親王的語氣十分冷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