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朕作為皇帝,承受上天賦予的使命,統治天下,沒有不以安定百姓、培養賢才為首要任務的。
朕繼承祖宗的大業,努力治理國家,對人民的生活狀況十分關心,但國家仍未達到繁榮昌盛的地步,這是什麼原因呢?
現在想要讓家家戶戶都富足,實現富裕和安寧,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到呢?
培養賢才本來就是為了民眾,現在已經尊崇經學來端正人心,重視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,但是讀書人的風氣還不夠古樸,導致吏治不清明,人民的生活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,難道是因為教育不夠完善嗎?
還是因為社會風俗和人心習慣於虛偽,隻是追求虛名而失去實際意義呢?
必須怎樣做才能恢複質樸、誠實的民風,實現太平盛世的教化呢?
怎樣才能簡潔地任用人才,使他們的才能與職位相稱,朝廷能有光彩照人的功業,邊疆有可依靠的扞衛力量呢?
在外地的地方大員,隻有總督、巡撫可以仰仗。
管理百姓的官員,縣令最為親近。
必須表率端正然後影隨形正。要想使大臣廉潔,遵守法令並修習職務,從而爭相自我磨礪。
應該采取什麼方法來做到這一點呢?
漕糧數百萬石,取自東南地區。
轉運到黃河和運河兩條河流。
如何疏浚得當,使國家倉庫充實,讓國家獲得利益,人民不遭受禍害。
一定有辦法來處理這個問題。
你們這些士子們學習已久,應當有確切的見解。
各自抒發過去的抱負,詳細切實地陳述。我將親自閱覽。”太監的聲音洪亮而莊重,回蕩在太和殿外。
當聖旨念完後,士子們便按照指示來到各自的書案前坐下,準備開始答題。
儘管殿試是在太和殿前舉行,但此時的天氣已經相當溫暖宜人。
魏裔介等考官們在眾多考生之間來回巡視著,觀察他們的答題情況。
而康熙皇帝則坐在龍椅上,饒有興致地看著眼前的一切。
然而,過了一會兒,康熙似乎有些按捺不住性子,從龍椅上下來,走進人群中親自觀察考生們的答題情況。
魏裔介看到皇上進入人群,便悄然退了出去,以免打擾皇上。
康熙在人群中轉悠了許久,終於走到了李光地的身後。
他站在那裡靜靜地觀看李光地答題,隻見李光地神色自若,答題思路清晰流暢。
康熙看了許久,心中頗為滿意,於是又繼續在人群中穿梭起來。
就這樣,經過半天多的時間,考試終於結束了。
士子們紛紛離開考場,返回各自的客棧休息。
當天晚上,閱卷官們仔細挑選出了十份優秀的答卷,並將它們呈給康熙皇帝審閱。
康熙認真閱讀了這十份試卷,最終確定了狀元、榜眼和探花的人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