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無論如何勸說,吳三桂似乎已經下定決心,不為所動,始終保持沉默。
大明朝依賴吳三桂,堅守遼東,頑強地抵禦著皇太極清軍的入侵。
時間來到崇禎十七年,即公元1644年。
四月七日,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占了宣化和宣府。
此時,農民起義軍距離北京城僅兩三百公裡之遙。
崇禎皇帝心急如焚,猶如熱鍋上的螞蟻,但卻無計可施,最終隻能放棄關外的寧遠城。
他緊急召集吳三桂、王永吉、唐通、劉澤清四位將領入京勤王。
這四人皆獲封"伯"爵,吳三桂則被封為"平西伯"。
不過,這四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,且距離京城的遠近各異。
話說那山東總兵劉澤清,壓根兒就不願前往北京與農民軍正麵交鋒。
於是乎,他心生一計,給崇禎帝呈上一封奏書,謊稱自己在上馬時不慎摔傷,無法赴京參戰。
更甚之,他還聲稱手下數萬名士兵因失去將領指揮,亦無法成行。
而吳三桂則遠在北京之外,尤其身在遼東,難以迅速馳援。
王永吉在山海關內,同樣鞭長莫及。
唯有薊鎮總兵唐通,距北京最近,他帶領八千名士兵入京勤王。
崇禎皇帝得知唐通到來,欣喜若狂,立即冊封唐通為定西伯,並命其鎮守居庸關。
然而,崇禎皇帝萬萬沒想到,李自成的大軍剛抵達居庸關,唐通便毫不猶豫地開關投降,恭迎闖王入關。
李自成的軍隊順利進入居庸關後,北京城頓時陷入危急之中。
此時,吳三桂已在寧遠堅守多年,終於獲得崇禎皇帝準許,放棄寧遠,趕來京城救援。
公元1644年4月12日,明朝末年,天下大亂。
此時,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收到了來自京城的緊急命令:崇禎帝命其入京勤王!
吳三桂深知事態嚴重,立刻采取行動。
4月16日,他下令把關外所有的明軍和百姓集中起來,準備一同撤離。
經過數日緊張籌備,終於在4月22日,吳三桂率領著這支龐大的隊伍,成功抵達了山海關。
然而,就在同一天,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攻占了北京昌平,進而將整個北京城團團圍住。
這個消息讓吳三桂陷入了困境,他無法確定北京城內的真實情況,但心中對崇禎皇帝的忠誠促使他決定繼續前進。
於是,吳三桂率領大軍繼續向北京進發。
4月26日,吳三桂的軍隊抵達了豐潤。
在這裡,他們遭遇了一支特殊的部隊——唐通的軍隊。
唐通曾是明朝將領,如今已投降李自成。
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,最終吳三桂取得了勝利,並接收了八千名投降的士兵。
然而,命運卻在此時開了一個玩笑。
就在前一天,即4月25日,農民軍已經攻破了北京城。
崇禎皇帝自縊身亡,明朝滅亡。
而吳三桂的命運,也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轉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