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見高士奇不慌不忙地說道:“聽聞康熙皇上,乃是雄才大略,有雄心有抱負的好皇上,
年僅十四歲親政,十六歲便扳倒權臣鼇拜,
十八歲就改革經筵日講,讓大清幾十年來的議政王議事製度不複存在。
如今三藩之弊端,猶如人身上的一個芥子,
朝廷身上的一塊毒瘡,皇上心中的一塊心病,怎能不醫治呢?”
高士奇所說的這些事情,先是對康熙阿諛奉承,隨後又陳述了三藩弊端的事實,實在是精妙至極。
特彆是改革經筵日講,架空議政王之事,更是出自他自己的主意。
高士奇話音未落,隻聽得熊賜履大喊一聲:“高士奇,不得無禮!”
熊賜履是最愛才之人,擔憂高士奇所言會驚怒康熙,又擔心康熙盛怒之下會將高士奇處死。
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康熙突然話鋒一轉:“賜座!”
高士奇這才站起身來,恭敬地回答道:“謝皇上賜座。”
高士奇坐下之後,康熙看著他,目光中帶著幾分好奇和期待。
康熙開口問道:“高士奇,你方才所言,改革經筵日講,讓大清幾十年議政王議事不複存在,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”
高士奇微微一笑,表情自信而從容。
他恭敬地回答道:“啟稟皇上,依大清祖製,朝廷的奏折需要經過議政王們的商討,然後由皇上批閱。
然而,如果皇上批閱後,多數議政王表示反對,他們有權駁回皇上的批注……”
高士奇說到這裡,自然而然地停了下來。
實際上,在場的眾人都心知肚明,這些情況對於曾在朝堂為官的人來說並不陌生。
康熙心中一動,想起高士奇出身於魏裔介的府上,想必這些信息都是魏裔介傳授給他的。
不過,康熙並未對此事深究。
接著,康熙再次發問:“高士奇,你在試卷上大談《三藩利弊》,是否有意挑撥朝廷與藩王之間的關係?”
高士奇聞言,立刻站起身來,衝著康熙深深一彎腰,隨後拱手施禮,表示敬意。
他語氣堅定地回答道:“皇上,臣並無此意。
三藩勢力龐大,對朝廷構成威脅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
臣隻是想通過分析三藩的利弊,引起朝廷的重視,以便更好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。”
高士奇停頓了一下,接著說道:“啟稟皇上,草民在這試卷之中所談的內容,皆是事實,無一虛假。
既然是事實,草民又怎麼會顛倒黑白,離間朝廷與三位藩王之間的關係呢?”
康熙想了想,心中暗自點頭,確實如此,高士奇所言雖然難以入耳,但都是事實。
這些事實,不僅自己心知肚明,連天下百姓也都知曉。
“高士奇,那你談談,朝廷應該如何處置三藩之事?”康熙麵色凝重地問道。
“嗻,那草民就知無不言言無不儘了!”高士奇恭敬地一拱手回答道。
“恕你無罪!”康熙目光專注地看著高士奇,他看得出來,康熙非常渴望了解高士奇對於此事的看法。
“所謂三藩,乃是我大清入關之時,為我大清立下赫赫戰功的三位藩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