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就在洪承疇即將被朝廷調離之時,吳三桂深知自己若想要安穩地鎮守雲南,必須得有一番謀劃才行。
於是乎,他趕忙去向洪承疇請教能夠保其在雲南地位穩固之策。
而洪承疇呢,則毫不猶豫地給吳三桂出了個主意——那便是“養寇自重”。
他告訴吳三桂,隻要讓雲南一直處於戰亂頻仍的狀態,那麼朝廷必然會因為局勢不穩,不得不倚重吳三桂來鎮守此地。
時光荏苒,如今的雲南已然被吳三桂徹底征服,不再有往日的戰火紛飛。
朝廷見狀,覺得吳三桂已無大用,便決定過河拆橋、卸磨殺驢。
此時此刻,吳三桂回想起洪承疇曾經對他所說的這番話,心中頓時恍然大悟。
且說這吳三桂在雲南的軍事行動,他還親自撰寫了一份詳細的奏折,並將其火速發往京城,以便向朝廷稟報此件情況。
與此同時,另一邊的吳應麒所率領的大軍,正馬不停蹄地朝著目的地進發。
沒過多久,他們便迅速抵達了劉三井部族所在之地。
劉三井部族眼見這支氣勢洶洶的軍隊逼近,立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。
於是,他們當機立斷,派出使者前來與吳應麒進行和談,試圖通過和平方式解決這場危機。
隻可惜,吳應麒早已接到了吳三桂下達的死命令:凡是見到從劉三井部族出來的人,一律格殺勿論!
話說這劉三井所率領的部族,每日都會派遣出五六名和談使者,但無一例外,這些使者皆遭射殺之厄。
如此這般,竟已連續三日有餘,算下來被殺者約莫已有二十人之多。
值此之際,副將王輔臣終是按捺不住心中怒火,上前抱拳施禮道:“大將軍,萬萬不可再如此肆意殺戮啦!
您且瞧瞧這劉三井派出之人,皆是前來議和的使者啊!
正所謂‘兩軍交戰,不斬來使’,此乃古往今來之常理呀!”
然而,那吳應麒卻是一臉不屑地回應道:“哼!一派胡言!出發之時,父王已然明確下令,但凡有人膽敢踏出其營帳一步,格殺勿論,且要拿去喂狗,難道你未曾聽聞麼?”
王輔臣聞聽此言,眉頭緊皺,據理力爭道:“大將軍啊,古人有雲‘將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’。
況且,這劉三井早已率眾歸降,若我們繼續這般濫殺無辜,隻怕遲早會將他們再度逼反呐!”
要知道,這位王輔臣可不是等閒之輩,乃是久經沙場、戰功赫赫的行軍打仗之大將軍。
想當年,他曾追隨洪承疇一路南征至雲南,因其才華橫溢而嶄露頭角,後被吳三桂相中,自此便忠心耿耿地跟隨吳三桂左右。
在過去的這十餘年裡,吳三桂對王輔臣可謂關愛有加,不僅時常設宴款待,更是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恩寵備至。
吳三桂對王輔臣可謂喜愛有加,這種偏愛使得王輔臣成為眾人眼中的眾矢之的,備受他人的排擠和打壓。
而王輔臣堅定地支持世子吳應熊,這讓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麒對他恨之入骨。
吳應麒心中憤憤不平,他覺得自己同樣身為吳三桂的親生骨肉,理應有資格參與王位的爭奪。
然而,王輔臣卻站在了吳應熊那一邊,這無疑讓吳應麒視其為眼中釘、肉中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