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謹慎地將夾層中的那張紙取出,展開一看,上麵赫然是王輔臣的親筆書信。
信中的字跡蒼勁有力,每一筆每一劃都透露出寫信人的懇切之情。
“臣王輔臣拜見吾皇萬歲萬萬歲,臣自順治十一年隨大將軍洪承疇征討雲南緬甸以來,便一直留在雲南鎮守。
這二十年來,微臣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京城,渴望能夠早日回京麵聖。
但微臣身受平西王之恩,又唯恐平西王之子對微臣不利,故在此跪地懇請皇上開恩,將微臣調離雲貴之地。
哪怕隻是讓微臣擔任一個小小的官吏,微臣也心甘情願、在所不辭!”
王輔臣在信中言辭直白,情真意切,令人動容。
話說朱國治將他與王輔臣的聊天內容詳細地記錄下來,並一字不漏地呈給了康熙皇帝。
康熙仔細閱讀之後,終於明白了其中原委。
原來,那王輔臣在雲南的日子過得很不如意。
恰好此時康熙正打算調王輔臣回京,沒曾想王輔臣竟主動請求返回京城,這可真是上天相助於康熙啊!
念及此處,康熙不禁感到一陣興奮。
稍作思索後,康熙便提起禦筆,龍飛鳳舞地寫下了一封詔書。
咱們暫且按下康熙這邊不表,另說一說雲南那邊的情況。
吳三桂派出了三支精銳部隊,將那些被稱為“叛黨”的人團團圍住。
然而,這三支軍隊隻是包圍卻並不進攻,致使叛軍的糧草逐漸耗儘。
吳三桂見狀,心中暗自思忖:
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,如果這些叛軍全都餓死了,日後恐怕就再也難以找到新的叛軍來對抗朝廷了。於是,他心生一計,故意命令手下士兵露出破綻,好讓那幾個被困的叛軍能夠趁機補充糧草,以維持生存。
吳三桂心中仍舊惴惴不安,他眉頭緊皺,暗自思忖著:“如此這般,還是不夠保險呐。”
思來想去,吳三桂心生一計,決定故意將糧庫搬遷到離那些匪寇更近的地方。
果不其然,那幾個匪首見狀大喜過望,知道這是吳三桂有意送給他們的糧草,於是愈發肆無忌憚地開始搶奪糧食。
就這樣,原本可能會被餓死的這群人不僅沒有遭受饑餓之苦,日子反倒過得比從前更為滋潤了。
隻是由於害怕暴露行蹤引來官兵圍剿,他們不敢輕易踏出藏身之處罷了。
康熙的調令詔書,很快就來到了貴陽的雲貴總督府。
這份詔書如同一道閃電劃破長空,以極快的速度傳至貴陽的雲貴總督府。
當卞三元接過詔書時,隻覺得眼前一黑,整個人都嚇傻了。
雖說此次是奉詔前往京城出任內閣大學士,但此去前途究竟如何實在難以預料。
慌亂之下,卞三元趕忙派人快馬加鞭趕赴雲南,向吳三桂稟報這一緊急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