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得不說,這份精心製定的遷移計劃正是出自劉玄初之手,而且做得極為詳儘周全。
無論是具體的行動時間節點、參與搬遷的人員構成、各批次的人數規模,還是最終的目的地位置、運輸工具的選擇運用、行程途中消耗的糧草數量,甚至包括可能出現的物資損耗情況等等,都一一羅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
等到劉玄初念完最後一個字,他微微鬆了一口氣,隨即將手中這本沉甸甸的賬冊遞到了折爾肯麵前,並恭恭敬敬地說道:“欽差大人,請您過目審查一下吧……”
折爾肯趕忙伸手接過來,當他快速翻閱著賬冊中的各項條目時,臉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驚訝之色,心中暗自感歎道:“這賬冊做得也未免太過細致入微了!”
一、搬遷概況
總人數:17.5萬餘人,包括:
士兵:5.4萬人首批北遷);
民眾:12.1萬人分三批北遷)。
時間節點:
士兵於11月底啟程,民眾分批隨後;
預計全程耗時34個月冬季至次年春初)。
路線規劃:
雲南→長江→換車→直隸→遼東今遼寧);
陸路為主,長江以北利用運河及官道分段運輸。
二、糧食與副食供應。
一)每日消耗標準
士兵:每人每日2斤米約1.2公斤)+0.5斤醃肉豆類;
民眾:1.5斤米含婦孺)+0.3斤雜糧;
牛馬:每頭每日草料20斤乾草)+豆料3斤
三)運輸損耗與補充
陸路運輸損耗率:每500公裡損耗40按沈括《夢溪筆談》計算);
分段補給策略:
長江沿線設中轉倉,存儲總糧草的50;
每400裡設補給站,預存10日用量。
三、運輸工具與調度
一)車輛配置
牛車:每輛載重1200斤,需9000輛士兵首批)+2.7萬輛民眾三批);
換車安排:過長江後,舊車返雲南載行李,新車接力北運。
二)行進管理
日行速度:士兵40裡日,民眾30裡日冬季降雪減緩);
夜間紮營:每營設臨時畜欄、糧倉及崗哨。
三)特殊路段應對
山地丘陵:遼東半島地形複雜,雇傭當地向導,分小隊繞行;
河道冰封:提前備鑿冰工具,必要時改用雪橇
四、醫療保障
人員配置:
每千人中設1名軍醫、2名醫卒仿漢製);
隨行攜帶《治百病方》藥散及外傷膏藥。
疾病防控:
冬季多發傷寒,每日熬製薑湯分發;
凍瘡用油脂塗抹,腹瀉者隔離治療。
藥材儲備:丹砂、艾草、大黃等常用藥,按人均1斤配給
五、防寒與裝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