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康熙並沒有被他們的呼聲所動搖,他耐心地向眾人解釋道:“既然楊啟隆尚未被抓獲,那麼我們隻需通緝他一人即可,無需牽連太多無辜之人。”
轟轟烈烈的楊啟隆朱三太子起義,僅僅八天的時間,就被康熙平定。
然而,這看似簡單的事件背後,卻隱藏著無儘的波折和後續麻煩。
朱三太子楊啟隆並未就此罷休,他在日後給康熙帶來了巨大的困擾。
而陳廷敬所提及的《反清檄文》,也早已傳入康熙的耳中。
康熙聽聞後,不禁冷笑出聲:“吳三桂啊吳三桂,這檄文的確才華橫溢,但其中所言卻是胡言亂語,無非是想為自己開脫罪責,將自己洗白罷了。”
一旁的高士奇趕忙附和道:“是啊,皇上!此人臉皮之厚,簡直令人咋舌。他竟然自稱不再是平西王,而是天下督招討兵馬大元帥,這簡直就是自封官職啊!”
康熙聽著高士奇的話,心中對吳三桂的行為越發感到鄙夷。
就在此時,他突然想起了熊賜履。
幾天前,他曾下令讓熊賜履撰寫一道討賊的詔書,可如今卻不知熊賜履是否已經完成。
“徐圓夢,速去傳召熊賜履前來覲見……”康熙端坐在龍椅之上,麵色凝重地吩咐道。
徐圓夢領旨後,趕忙轉身離去,不敢有絲毫耽擱。
沒過多久,徐圓夢便領著熊賜履快步走了進來。
“微臣熊賜履參見皇上!”熊賜履雙膝跪地,行叩拜之禮。
康熙微微頷首,示意熊賜履起身,然後開門見山地問道:“熊賜履,朕之前讓你起草的詔書,現在進展如何了?”
熊賜履麵帶微笑,不慌不忙地回答道:“回皇上,微臣已經按照您的旨意,將詔書起草完畢,還請皇上過目。”
說罷,熊賜履從懷中掏出一個精心卷好的卷軸,雙手恭敬地呈遞給康熙。
康熙接過卷軸,小心翼翼地將其展開,平鋪在龍案之上。
他定睛一看,隻見那詔書的字裡行間,皆是熊賜履的蠅頭小楷,字跡工整,筆畫清晰,猶如行雲流水一般。
康熙逐字逐句地研讀著詔書,時而皺眉沉思,時而露出滿意之色。
這道詔書的名字:削吳三桂爵,宣諭雲貴文武官員、軍民人等曰:逆賊吳三桂窮蹙來歸。
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輸款投誠,授之軍旅,錫封王爵,盟勒山河......
康熙仔細地閱讀完熊賜履起草的詔書後,不禁興奮地大聲讚歎道:“妙啊!真是太妙了……”
就在這時,陳廷敬和高士奇也聞聲圍攏過來,一同觀看這道詔書。
隻見陳廷敬的雙眼閃爍著明亮的光芒,仿佛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;而高士奇則是眉飛色舞,臉上洋溢著欣喜之色。
高士奇激動地說道:“皇上,這吳三桂的《討清檄文》雖然能在江南等地引起一些漢人心中的波動,但熊賜履大人起草的這道詔書,簡直就是對其的有力回應啊!每一條都針鋒相對,將吳三桂的那些把戲徹底揭穿了!”
陳廷敬也深表讚同地點點頭,補充道:“是啊,皇上。這道詔書不僅反駁了吳三桂的觀點,還以事實為依據,讓世人看清了他的真麵目。如此一來,吳三桂的陰謀便難以得逞了。”
康熙聽了兩人的話,心中暗自讚許。
他默默地審視著手中的詔書,對熊賜履的文筆和智慧深感欽佩。
這道詔書不僅巧妙地回應了吳三桂的《討清檄文》,更展現出了清朝的正義與威嚴。
原來,吳三桂在《討清檄文》中所列舉的種種所謂“罪行”,竟然都被這道詔書逐一反駁。
這無疑是對吳三桂的一次沉重打擊,也讓康熙對平定叛亂充滿了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