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麻喇姑將奏折遞給康熙,指著上麵的字跡說道:“皇上,您看這字跡,依我看,這奏折並非出自吳三桂之手。”
康熙接過奏折,仔細端詳起來。
片刻後,他抬起頭,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:“不是出自吳三桂之手?”
蘇麻喇姑點點頭,肯定地說:“這字跡,與吳三桂的筆跡相差甚遠,絕對不是他所寫。”
這時候康熙也意識到了,隨後嗬嗬一笑,不以為然地說:“姑姑,您有所不知,吳三桂寫的奏折,大多數都不是他自己寫的,而是由他人代筆。所以,這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。”
太皇太後在一旁也笑著插話道:“是啊,哀家也聽聞吳三桂帳下有兩大謀士,都是他的代筆之人呢。”
康熙聽聞太皇太後所言,心中一緊,連忙問道:“皇祖母說的可是劉玄初和方光琛?”他
太皇太後微微一笑,點頭道:“正是這二人,他們可是吳三桂的心腹之人啊。”
其實,不僅是太皇太後,但凡對吳三桂稍有了解的人,都必然知道這兩位謀士的存在。
他們在吳三桂的陣營中地位舉足輕重,其智謀和策略常常影響著吳三桂的決策。
蘇麻喇姑見狀,也笑嗬嗬地插話道:“如果是這兩位謀士的字跡,不妨猜一猜,究竟是哪一人呢?”
康熙聞言,略作思考,然後反問道:“呃……姑姑,就算我猜對了,又能如何呢?”
他的問題顯得有些疑惑,似乎並不明白蘇麻喇姑的意圖。
蘇麻喇姑笑著解釋道:“皇上,您若是猜對了,不就知道吳三桂如今身邊之人是誰了嗎?如此一來,便能對吳三桂的動向有更準確的猜測呀。”
康熙恍然大悟,與太皇太後對視一眼後,猛地一拍大腿,興奮地說道:“對啊!知道吳三桂身邊是誰,就可以推測出他的下一步計劃了。”
他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,顯然已經意識到這個線索的重要性。
緊接著,康熙轉頭對徐圓夢吩咐道:“徐圓夢,你立刻派人將吳三桂最近五年的奏折都拿到慈寧宮來。”
“嗻……”徐圓夢連忙領命,正準備轉身離去,卻突然被蘇麻喇姑打斷。
“等等……”蘇麻喇姑定了定神,稍稍思考了一下,然後緩緩說道:“方光琛和吳三桂可是世交啊,而且他們自幼便一同長大。順治十五年,蜀王劉文秀病逝,蜀王謀士劉玄初便轉而投靠了吳三桂……”
康熙一聽,立刻心領神會,他馬上說道:“徐圓夢,快去把順治十五年之前的奏折,還有那篇《討清檄文》都給朕拿過來。”
徐圓夢領命後,迅速離去。
沒過多久,康熙所需要的東西就被送到了慈寧宮。
康熙迫不及待地先拿起《討清檄文》,仔細地與奏折上的字跡進行比對。
然而,他很快就發現,這兩種字體完全不同,根本就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。
“姑姑……”康熙皺起眉頭,若有所思地說道,“這《討清檄文》一直都被傳說是劉玄初所寫,可從這字體來看,這道奏折顯然不是劉玄初所書寫的啊。”
蘇麻喇姑微微一笑,似乎對康熙的發現並不感到意外。
她輕聲說道:“皇上,您再瞧瞧這兩個字……”說著,她用手指了指順治十四年的一道奏折上的某個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