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輔臣聽了黃九疇的話,微微頷首,表示讚同。
他隨即下令道:“來人呐,把汪士榮給我綁起來,送到京城去,交給朝廷發落!”
汪士榮聽到王輔臣的命令,頓時怒不可遏,他瞪大了眼睛,死死地盯著王輔臣,嘴裡不停地咒罵著:
“王輔臣,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卑鄙小人!你如此對待我,必遭報應,不得好死!”
然而,王輔臣對汪士榮的咒罵無動於衷,他隻是麵無表情地看著侍衛將汪士榮押上囚車。
囚車上,汪士榮仍然在不停地掙紮和叫罵,但這一切都已經無濟於事了。
侍衛們將吳三桂的書信和劄書一同放進囚車,然後驅趕著馬車,緩緩地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。
囚車漸行漸遠,汪士榮的身影也越來越小,最終消失在了王輔臣的視線之中。
王輔臣站在原地,默默地望著囚車離去的方向,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慨。
他和汪士榮相識已有十幾年之久,兩人之間雖有過一些矛盾,但總體來說,還算得上是有些情義的。
然而,在這權力與利益的旋渦中,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犧牲汪士榮,以換取自己和家人的安全。
想到這裡,王輔臣的眼角,竟然不由自主地流出了一絲絲的淚水。
這淚水,既是對汪士榮的愧疚,也是對這殘酷現實的無奈歎息。
非止一日,汪士榮就被押送到京城。
康熙看到王輔臣的奏折後,心中激動得難以自持。
他立刻下令將汪士榮處死,並將其頭顱送至荊州,以此來震懾吳三桂。
緊接著,康熙又下諭兵部,對王輔臣進行嘉獎。
他在諭旨中寫道:
“陝西提督王輔臣,身經百戰,功勳卓著,其功績素來顯著。邇來,彼竟一舉揭發反賊吳三桂所送之逆書,遣信使奏報朝廷,恪守臣子之節,更顯其忠貞之誌,朕甚感欣慰。此前,朕已有旨意,俟戰事平定之時,將從優議敘。現今,理當即刻對其施以恩澤,以旌其忠義之行,激勵眾人效之。”
於是,康熙當即授予王輔臣三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,同時任命其子王繼貞為大理寺少卿。
這一消息迅速傳回平涼,王輔臣得知後心情異常愉悅。
他不僅得到了康熙的高度信任,更是加官進爵,連兒子也由兵部侍郎晉升為大理寺卿,可謂是雙喜臨門。
然而,就在王輔臣沉浸在喜悅之中時,西北的經略莫洛卻突然向他提出要求,讓王輔臣與自己一同出征攻打四川。
王輔臣對此感到頗為為難,一來他並不想與吳三桂徹底決裂,二來他實在不願出兵。
經過深思熟慮,王輔臣想出了許多理由,婉言拒絕了莫洛的請求。
隨後王輔臣又害怕莫洛給康熙告狀,自己派快馬給朝廷送了奏折,言明利害關係,並且信誓旦旦的要入京,跟康熙講明不能出兵攻打四川的原因。
康熙回複王輔臣,既然已經將西北的事務交給了莫洛,那麼王輔臣就沒有必要再入京了。
如果他有什麼好的戰略和意見,可以直接與經略莫洛商議。
王輔臣看到康熙的旨意後,氣得如同五雷轟頂一般。
他心中暗罵:“皇上啊皇上,您讓我跟經略莫洛商談,這豈不是要我的命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