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旁的蘇拜看到王輔臣如此激動,不禁微微一笑,開口說道:
“提督大人,您先彆激動。皇上深知兵變的緣由,他認為這一切並非您的過錯,而是因為自己未能做到知人善任,錯用了莫洛出任經略,才導致兵敗四川,兵變寧羌州。這與您毫無關係啊……”
王輔臣聽聞此言,如遭雷擊,身體猛地一顫,然後再一次撲通一聲跪倒在地,伏地不起。
他泣不成聲地說道:“皇上聖明啊……”
蘇拜見狀,連忙繼續說道:“皇上還說了,他完全理解士兵們的心思,絕不會因此事而追究您的責任。所以,您大可放心,不必自責。”
然而,王輔臣卻長歎一口氣,說道:“即便皇上不追究此事,可我王輔臣犯下如此重罪,又怎能不自責呢?我實在無顏麵對皇上的浩蕩皇恩啊……”
話音未落,王輔臣突然從袖口中抽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,高高舉起,作勢要往自己的脖頸上砍去,顯然是想要以死謝罪。
這時候蘇拜和王吉貞,立刻搶過王輔臣手中的大刀說道:“提督大人,萬萬不可啊......這平涼城的八萬大軍,可都指望著您那,皇上平定吳三桂,也都指望著您呢!這天下的蒼生百姓,更是離不開您啊.......”
王輔臣被蘇拜突然搶走刀,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悲涼,他長歎一口氣,感慨道:“以史為鑒,自古以來,哪裡有反叛的亂臣賊子,還能有好下場的呢?”
然而,就在王輔臣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時,蘇拜卻突然間嗬嗬一笑,打破了沉默。
王輔臣猛地回過神來,目光落在蘇拜身上,隻見他臉上露出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笑容。
“提督大人,此番我前來,皇上有一句話讓我轉達給您,不知您是否願意一聽呢?”蘇拜的聲音中似乎帶著一絲戲謔。
王輔臣心中一緊,他瞪大了雙眼,滿臉狐疑地看著蘇拜,歪著腦袋問道:“什麼話?”
蘇拜嘴角微揚,不緊不慢地說道:
“皇上說了,如今這吳三桂造反,天下大亂。若是吳三桂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,那麼您大可率軍揮師東進,皇上將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頭顱送給您。
但若是朝廷最終獲勝,那麼您便可以率領大軍西進四川,攻入雲南,取吳三桂的頭顱獻給朝廷。所以說,您反叛並不在於朝廷,而在於吳三桂和朝廷之間,究竟誰能最終勝出。”
王輔臣聽完蘇拜的這番話,心中詫異萬分,他難以置信地看著蘇拜,仿佛聽到了天底下最荒謬的事情,但又深知康熙所說的,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。
蘇拜繼續說道:
“皇上說,您若保持中立,皇上不會怪罪您!時勢造英雄,您不幫朝廷,皇上能理解,隻要您不幫助吳三桂逆賊,能夠在平涼城駐守,即便不幫助朝廷,待朝廷平定吳三桂之後,必定重重的謝您!”
王輔臣此時已經老淚縱橫,衝著京城的方向連連叩頭:“皇上啊皇上......”
蘇拜見狀繼續說道:“王將軍,皇上還說了,對您推心置腹,決不食言,之前的事情就算皇上安排莫洛是一個失誤,皇上向天下臣民認錯了......皇上能夠認錯......您看這.......”
王輔臣抹了一把眼淚,隨後站起身說道:
“蘇拜大人,我王輔臣並非不講理之人,寧羌州兵變,皆是莫洛“控馭失宜,軍心不服。”所致,然而兵變已經成為事實,我王輔臣無可奈何。王輔臣願意領莫洛死因之罪,懇請朝廷派來使臣撫慰,對官兵宣讀皇上的聖意,隻要官兵能夠保全,我王輔臣甘願領死罪,即便粉身碎骨,也在所不惜。”
“好!那我即刻向軍營中的將領士卒們,宣讀皇上的旨意。”蘇拜麵色凝重地說道,然後雙手抱拳,向著王輔臣作揖行禮。
然而,王輔臣卻突然打斷了他的話,麵帶微笑地說道:
“非也!蘇拜大人,你雖然是欽差,但畢竟地位低下,將領們未必會相信你的話。我看還是請皇上派一位位高權重的使臣前來宣讀聖意,這樣才能讓眾人信服啊!”
蘇拜聞言,心頭猛地一震,他沒想到王輔臣竟然會如此直接地拒絕自己。
要知道,他可是奉了皇上的旨意前來傳達命令的,如今卻被王輔臣如此輕視,這讓他感到十分尷尬和無奈。
不過,蘇拜也並非愚笨之人,他立刻明白了王輔臣的意圖。
這顯然是王輔臣的緩兵之計,他並不想這麼快就接受朝廷的旨意,而是想借機拖延時間,等待吳三桂發兵北上。
這樣一來,他就可以坐山觀虎鬥,坐收漁翁之利了。
想到這裡,蘇拜心中暗歎一聲,他知道自己無法改變王輔臣的想法,於是隻得點點頭,說道:“王將軍所言極是,下官這就去京城,請皇上派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前來。”
就這樣,這場短暫的交鋒以王輔臣的勝利而告終。
他成功地留下了自己的兒子王吉貞,同時也將蘇拜趕回了京城。
而蘇拜則帶著滿心的無奈和沮喪,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。
然而,王輔臣的起兵卻讓吳三桂欣喜若狂。
他暗自思忖著,如今天下已有十分之六七落入自己囊中,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。
於是,他毫不猶豫地撥出二十萬兩白銀,作為犒賞王輔臣將士的資金。
不僅如此,吳三桂還迅速加封王輔臣為“平遼大將軍陝西東路總兵”,這一職位的授予無疑是對王輔臣實力的認可和重視。
緊接著,吳三桂不斷地催促王輔臣儘快進軍京城,似乎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實現自己的野心。
王輔臣得到了吳三桂的諸多好處,自然不敢怠慢。
他立刻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征討甘肅和陝西一帶,所到之處,勢如破竹。
整個陝西地區,除了西安府之外,其他地方都紛紛投降了王輔臣。
此時的西安府猶如風中殘燭,岌岌可危。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