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臨,吳三桂獨自一人坐在房間裡,桌上擺放著一壺酒和一隻酒杯。
他默默地為自己斟滿酒,然後一飲而儘。
酒液順著喉嚨流下,帶來一陣灼熱的感覺,但這絲毫不能緩解他心中的痛苦和悔恨。
“唉……”吳三桂長歎一聲,喃喃自語道,“悔不當初啊!若是當年老夫聽從了玄初的建議,毅然渡江北上,或許今日的局麵就會完全不同了吧。”
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曾經的輝煌和錯失的良機,心中的懊悔如潮水般湧上心頭。
想當年,吳三桂手握陝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四大援軍,手中控製著滇川湘貴四省,占據了大清國一多半的國土。
那時的他,可謂是風光無限,權傾一時。
然而,如今的他卻隻能在這被圍困的嶽州城中,獨自品嘗失敗的苦果。
吳三桂端起酒杯,一飲而儘,烈酒入喉,卻如同一團火焰在他腹中燃燒,讓他的心情愈發沉重。
他重重地歎了口氣,自言自語道:“想當年,我吳三桂手握重兵,威震天下,耿精忠、王輔臣、尚之信等人皆為我所用,江西、湖南十三城儘在我掌控之中。可如今,他們紛紛倒戈,我失去了他們的支援,江西、湖南十三城也儘數淪陷。難道這是天意嗎?難道老天真的要滅我吳三桂不成?”
尤其是這幾日,吳三桂的心情更是糟糕到了極點。
四川等地的軍餉已經發不出來了,士兵們的口糧也越來越少,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斷糧的情況。
士兵們怨聲載道,軍心浮動,時有嘩變發生。而百姓們也對吳三桂的統治不滿,怨聲載道。
連年的征戰,雲南、貴州儲積的糧草已逐漸用儘,官員的俸祿和衙役的工食都被征用,充作了糧餉。
偏偏又遇荒年,米價高漲,一石米價格高達白銀六兩,鹽價貴至每斤三四兩銀子。吳三桂因軍需不足,隻得征催加稅,今年的錢糧未征完,又開始征明年的錢糧,搞得民怨沸騰、怨聲四起。
再加上洞庭湖被大清控製,吳三桂的江南糧道徹底斷掉,許許多多的兵卒,都不想打仗了。
次日清晨,吳三桂正在營帳中焦慮地踱步,方光琛突然前來求見。
吳三桂心中一動,連忙讓他進來。
方光琛見到吳三桂,先是行了一禮,然後開門見山地說道:“周王,如今形勢對我們極為不利啊!以微臣之見,周王應當順應天意,順從民心,改元稱帝,以激勵士氣,凝聚人心!”
吳三桂聽了方光琛的話,心中猛地一震。
稱帝一事,他其實並非沒有想過,隻是一直有所顧慮。
他深知,稱帝不僅需要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,還需要得到各方勢力的支持。
然而,如今他的處境如此艱難,是否真的能夠成功稱帝呢?
吳三桂陷入了沉思之中,他在心中權衡著利弊。
一方麵,稱帝確實有可能振奮軍心,讓士兵們重新燃起鬥誌;另一方麵,稱帝也可能會引起更多的反對和攻擊,使他的處境更加艱難。
“方愛卿啊,此事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啊!”吳三桂一臉凝重地說道,“稱帝一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士氣,但同時也會讓朝廷將我視為心腹大患,從而引來更為猛烈的攻擊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