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十八年正月,局勢愈發緊張。
吳總兵王度衝、將軍陳珀等人眼見大勢已去,紛紛率領舟師歸降大清。
清軍士氣大振,而吳軍則人心惶惶,一片混亂。
此時的嶽州城,不僅人心惶惶,更是麵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。
城中的百姓們饑腸轆轆,叫苦不迭。
原本繁華熱鬨的街市,如今也變得冷冷清清,一片蕭條景象。
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軍隊士兵,都深知嶽州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。
一則廣為流傳的民謠更是將這種危機感推向了高潮:“吳應麒!吳應麒!殺了你獻康熙。”
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,吳應麒心急如焚,他接連不斷地派遣使者四處求援,但卻始終未能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支持。
與此同時,嶽州城內的官兵們也開始人心惶惶,許多人相繼選擇投降清軍。
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吳應麒最終決定放棄嶽州城,帶領殘部突圍而出。
他們一路狂奔,如驚弓之鳥般逃至長沙府。
然而,厄運似乎並未放過他們,大將軍吳國貴也在衡州遭遇慘敗,不僅丟掉了衡州,還不得不退守武岡府。
清軍則乘勝追擊,連戰連捷,在接連攻克嶽州和衡州之後,康熙皇帝果斷下令猛攻長沙。
然而,就在長沙城尚未被攻破之際,吳軍的主將胡國柱卻突然帶著親信逃離了戰場,直奔屯辰龍關而去。
這一舉動讓長沙城內的吳軍頓時陷入了混亂,士兵們眼見主將都已逃跑,頓時失去了戰鬥的意誌。
於是,他們毫不猶豫地打開城門,向清軍投降。
就這樣,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長沙。
此後,清軍的進軍之路變得異常順利,他們勢如破竹,接連攻克了永明、江華、東安等地。
此時的湖南,對於清軍來說已經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了。
康熙十八年八月,陽光明媚,安親王嶽樂率領大軍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,向著武岡和楓木嶺挺進。
這是一場決定命運的征程,嶽樂心中充滿了必勝的決心。
與此同時,吳軍的將領吳國貴也在緊張地部署著防禦。
他率領著兩萬餘名精銳士兵,嚴陣以待,決心在楓木嶺隘口與清軍決一死戰。
戰鬥的號角吹響,喊殺聲震耳欲聾。
嶽樂派出了建義侯林興珠和提督趙國祚等猛將,他們身先士卒,率軍奮勇衝擊。
清軍的攻勢如狂風暴雨般猛烈,吳軍雖然拚死抵抗,但在清軍的強大壓力下,逐漸陷入被動。
突然,一聲巨響,一枚炮彈在吳軍陣中爆炸,吳國貴不幸被擊中,當場身亡。
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吳軍大亂,士氣瞬間崩潰。
吳國貴的死對吳軍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,他不僅是三藩之亂中吳軍戰死的最高職位的將領,更是吳軍的核心力量。
他的離去使得吳軍失去了主心骨,士兵們開始四散奔逃。
僅僅兩個月的時間,安親王嶽樂便乘勝追擊,率領清軍勢如破竹地攻克了寶慶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