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耿精忠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打響。
他很快就發現,朝廷對他根本就不重視,不僅沒有大兵壓境,反而將主力大軍調往荊州,去對付吳三桂。
耿精忠見狀,心中懊悔不已,他意識到自己與鄭經的合作簡直就是一場鬨劇。
即便沒有鄭經,自己也能攻打江南、江西。
而此時的鄭經,已經趁著清軍主力不在,迅速攻占了金門,並與耿精忠徹底翻臉。
鄭經親自率領大軍,氣勢洶洶地向廈門發起進攻。
由於人心思舊,許多福建的百姓仍然認為鄭氏才是正統,所以他們紛紛響應鄭經的號召,使得鄭經的軍隊如魚得水,一路勢如破竹。
鄭經的大軍接連攻克了漳州、泉州、汀州、潮州等地,其勢力範圍從廣東一直延伸到福建,總計占領了七府八十二縣。
一時間,鄭經的聲勢浩大,甚至一度超過了耿精忠的勢力。
然而,麵對鄭經的叛亂,大清卻無暇顧及。
因為此時的大清正忙於應對耿精忠和吳三桂的威脅,根本無法抽出足夠的兵力來對付鄭經。
所以,大清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鄭經的勢力不斷擴張,而無能為力。
王輔臣投降之後,朝廷如釋重負,終於可以集中精力對付耿精忠了。
然而,就在這個關鍵時刻,鄭經卻犯下了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。
鄭經錯誤地估計了形勢,他認為耿精忠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江南和江西地區,而其老家福建等地則相對空虛。
基於這種判斷,鄭經決定派遣大軍去襲擊耿精忠的老巢,企圖給耿精忠一個沉重的打擊。
耿精忠得知鄭經的計劃後,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
他毫不猶豫地將原本部署在江南和江西的大量軍隊調回福建,以加強防守。
康親王傑書一直在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。
當他看到耿精忠突然撤軍時,便敏銳地察覺到其中必有緣由。
於是,他迅速將這一情況上報給康熙皇帝。
康熙皇帝得到報告後,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奧妙。
他推斷耿精忠和鄭經之間一定發生了內訌,導致耿精忠不得不回防。
康熙皇帝當機立斷,命令康親王傑書迅速進攻福州,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。
耿精忠此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,他的南麵有鄭經的大軍壓境,北麵則是強大的清朝軍隊。
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耿精忠最終選擇了開城投降,再次回到了清朝的陣營。
康熙皇帝對耿精忠的回歸表示歡迎,並任命他為先鋒部隊,與康親王一同攻打鄭經。
鄭經這時才如夢初醒,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巨大的錯誤,但為時已晚,他已經彆無選擇,隻能硬著頭皮與清軍展開對抗。
這場清軍與鄭軍之間的對抗持續了整整三年,雙方互有勝負。
然而,就在關鍵時刻,吳三桂的軍隊遭遇慘敗,朝廷得以將大量軍隊調往福建戰場,對鄭經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。
鄭經的軍隊在戰場上遭遇了一係列的慘敗,士氣低落,許多人向大清投降。
麵對如此慘痛的失利,鄭經感到無比的無奈和絕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