儘管西北地區人口稀少,但葛爾丹憑借其活佛的尊號,擁有對信徒發布命令的絕對權力。
而且,大多數人都對他言聽計從,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武力,更重要的是他作為活佛的崇高地位。
康熙之所以沒有將圖海的奏折公之於眾,原因有二。
首先,在攻打台灣鄭氏的關鍵時刻,他不希望朝廷因為西北的事情而分心。
此時,他需要集中精力應對東南沿海的戰事,確保能夠順利平定鄭氏的叛亂。
其次,如果朝臣們得知了圖海所彙報的情況,他們必然會要求將原本撥給東南沿海水師的銀兩,分出一大半用於加強西北的邊防。
這樣一來,康熙平定台灣的計劃很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,甚至無法實現。
此外,圖海已經離世,即使康熙對他進行褒獎和賞賜,也無法改變他已經去世的事實。
對於圖海來說,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,因為他無法親眼看到這一切。
在這封信中,圖海詳細地向康熙闡述了葛爾丹的情況,並懇切地勸告康熙一定要對葛爾丹予以高度重視。
他指出,葛爾丹與吳三桂有著本質的區彆,吳三桂不過是一個叛逆的臣子,他的起兵造反完全違背了天理,因此,從他起兵的那一刻起,天理就已經牢牢地掌握在了朝廷的手中。
然而,如今的局勢卻大不相同。
在西北,天理似乎已經被葛爾丹所掌控。
要想平定葛爾丹,其難度簡直比平定吳三桂要高出一萬倍!
實際上,這封信僅僅隻是寫了一半而已。
在信的末尾,出現了另一個人的筆跡,那便是圖海的兒子諾敏。
諾敏在信中寫道:
“微臣諾敏叩拜聖上,家父圖海在尚未完成此信時,便不幸離世。但據微臣推測,先父的本意應該是希望朝廷能夠儘快出兵,長驅直入烏蘭木通,將葛爾丹一舉殲滅於此。”
康熙緩緩地搖著頭,目光凝視著圖海的字跡,仿佛能透過這些字看到圖海本人。
他的聲音帶著一絲無奈和哀傷:
“圖海啊圖海,你再多活三年,再給朕守三年的西北,再給朕三年的時間,朕必發兵蒙古,剿滅葛爾丹。然而……然而你為何如此急著走呢……你走了,誰給朕守這西北重地啊……”
圖海的離世對康熙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。
他深知葛爾丹的野心勃勃,一直對蒙古地區虎視眈眈,而圖海正是他放在西北的一道堅實防線,用以震懾葛爾丹。
康熙原本計劃在解決台灣問題後,便集中精力對付葛爾丹,可如今圖海的突然離去,讓他的計劃全盤被打亂。
康熙心中暗自歎息,他知道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,但為了穩定西北局勢,他必須儘快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來接替圖海的位置。
經過深思熟慮,他最終決定任命現任四川巡撫杭愛為西北三省總督。
杭愛在三藩之亂時曾跟隨圖海南征北戰,立下不少戰功,也算是有一定的能力和經驗。
然而,與圖海相比,他的名聲和威望顯然要遜色不少。
康熙心中明白,這或許並不是一個最理想的選擇,但在目前的情況下,這已經是他所能做出的最為有利的決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