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一旁的太監趕忙上前,小心翼翼地回答道:“回皇上,奴才一直都在盯著李先生的奏折呢,目前還沒有送到。”
“也罷,那就等一等李光地奏折,瞧他如何說辭。”
打發走了明珠,康熙又仔細看了一遍施琅的奏折。
此奏折為:《密陳專征疏》
施琅後人編纂的《靖海紀事》記載其書原文:
為密陳專征,以一事權,而收萬全之功,以仰副聖心至計事。
竊照海洋重地,一著不到,則滿盤俱失。
當此機會,正在臣圖功報效之日,即在皇上建業垂統之時。
臣思報國恩,捐糜頂踵,亦豈敢愛惜骸骨,稍存退諉。
但恐用臣之權不專,則掣肘於人;功臣之賞不行,則沮喪於眾。
臣是以瀝膽披肝,剴切上陳,幸皇上垂察焉。
臣自荷戈以來,矢報國恩,是以夙夜靡寧,期儘臣節。
前者,皇上命臣赴閩,特授臣任,意在掃蕩腥氛,殄滅醜類。
乃地方文武各官,不體皇上之心為心,不行臣之言為言。
凡有益於地方,有損於賊黨者,各相推諉,置之不問。
臣雖有心,徒成虛語。今皇上欲底定海疆,使萬民樂業,非臣一人斷然獨行,則眾議紛紜,彼此推諉,雖俞、範複生,亦無能為也。
臣生長海濱,素習水性,於調遣節製,較之他人,頗有長處。
況今台灣人心離散,兵將不相維係,其勢岌岌,如累卵之危。
倘失此時,賊氛複熾,噬臍何及!
臣願當此重任,有功,則賞不及臣之子孫;有罪,則戮及臣之臣身。
非臣敢自誇張,實欲成皇上垂統之大業,救地方萬民之水火也。
為此,密陳。
伏乞皇上睿鑒,敕部議覆。
施琅認為,大清總督節製提督,理所應當。
姚啟聖作為福建總督,負責征台的後勤、糧餉、以及總體調度指揮,管轄自己也無可厚非。
施琅作為水師提督,理應負責前線作戰。
但是,施琅提出來四點問題,力勸康熙收回姚啟聖的節製權,獨享專征特權。
其一,姚啟聖不擅長海戰,乃“以陸治水”,弊大於利。
施琅認為姚啟聖出生在北方,雖有經天緯地之才,然而汪洋大海,並非其所長也。
“臣生長海濱,素習水性,於調遣節製,較之他人,頗有長處”,施琅自己自己就是水師提督,從小泡在海裡的將軍,理應由自己專征。
最主要的一點,陸戰將領指揮海戰,犯了兵家之大忌。
其二:雙重指揮必互相掣肘、互相不服。
奏折中寫到,雙重指揮可能帶來的惡果,也就是:“總督提督互相掣肘,不便於行事。”
假如遇到關鍵決策上,如進攻時機、兵力部署等,都需要與姚啟聖商議,極易引發爭執,貽誤戰機。他請求“獨任”、“專征”,正是為了避免這種內耗。
其三:立軍令狀,表征台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