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,納蘭性德的這些見解並非都是正統的學術觀點,有時候甚至會顯得有些“歪門邪道”。
但正是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,讓康熙皇帝對他越發青睞有加。
每當納蘭性德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時,康熙都會眼前一亮,覺得耳目一新。
由於納蘭性德的才華和個性,他在天下文人中也頗受歡迎。
許多文人都對他的作品和見解讚不絕口,視他為文壇的一顆璀璨明星。
俗話說爹當了宰相,兒子要靠爹。
然而明珠則不同,康熙對於納蘭性德的寵愛,比明珠還要多。
當明珠聽到康熙問納蘭性德時,明珠就知道康熙的心思了:“納蘭性德今日在家中,和那些文人墨客們正在編纂詩經。”
“好,傳朕旨意,朕去東北老家,納蘭性德、高士奇隨行。”
“臣遵旨!”
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,陽光明媚,秋高氣爽。
在這個宜人的秋季裡,康熙率領一支龐大的隊伍,前往盛京祭祖。
這支隊伍不僅有文武重臣,如高士奇、陳廷敬、南懷仁、納蘭性德等,還有三萬精壯的騎兵。
儘管實際上隻有三萬騎兵,但為了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勢,號稱七萬。
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,從北京城出發,猶如一條長龍,氣勢磅礴。
太子胤礽親自率領國相索額圖、明珠等一眾文武官員,出城五十裡相送。
他們在道路兩旁列隊,目送康熙帝的隊伍漸行漸遠,直至消失在地平線上。
次日,大軍抵達豐潤城西。
為了避免擾民,康熙下令在城西的空地上紮營。
夜幕降臨,天空中烏雲密布,沒有一絲月光。
然而,營地中的篝火卻如點點繁星般閃耀,照亮了四周。
高士奇後來在他的自傳中記錄了這一景象:“雲黑無月,周廬幕火,望若繁星。”
從他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場景是多麼壯觀,七萬騎兵或許有些誇張,但至少也有三四萬人之多。
出了山海關後,康熙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——改變行軍路線,取消原本計劃走的擁有驛站的官道。
他率領大軍直接穿越鐵嶺東部無人的山區。
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讓軍隊進行行軍拉練,提高士兵們的戰鬥力;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勘察這片區域的軍事要道,以備將來之需。
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三十日,陽光明媚,微風拂麵,康熙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抵達了盛京。
一到盛京,康熙便馬不停蹄地召見了盛京衙門的諸位官員。
這些官員們懷著敬畏和期待的心情,整齊地排列在宮殿前,等待著皇帝的召見。
康熙麵帶微笑,親切地與每一位官員交談,並一一賞賜他們。
官員們受寵若驚,紛紛叩頭謝恩,感激涕零。
次日清晨。
康熙身著華麗的龍袍,率領著文武百官,前往祭祖的地方。
祭祖大典在一片莊嚴肅穆的氛圍中舉行,康熙向太祖爺努爾哈赤的陵墓獻上祭品,焚香禱告,祈求祖先保佑國家繁榮昌盛,人民安居樂業。
在太祖爺努爾哈赤的陵墓前,康熙鄭重地宣告:“三藩之亂已平,如今朝廷再也沒有了漢人藩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