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天祭祀儀式結束後,按照慣例,康熙要對參與祭祀的官員們進行賞賜。
此次賞賜的範圍涵蓋了盛京、吉林、黑龍江等地的衙門官員,每人都能得到二百兩銀子的賞賜。
經過一整天的忙碌,康熙感到十分疲憊,仿佛身體被掏空一般。
完成所有儀式後,他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到了行宮。
一進入行宮,康熙便如釋重負地坐在椅子上,長長地歎了口氣。
高士奇輕聲走了進來,小心翼翼地說道:“皇上……”
康熙抬起頭,看了一眼高士奇,然後將手中的奏折扔給了他,說道:“哎……你看看吧。”
高士奇麵色凝重地接過奏折,緩緩念道:
“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三十日,姚啟聖、施琅及臣李光地,率大清水師趁冬季季風,自銅山啟航,直驅台灣。當日東北風不甚強勁,亦利於行船。然行至半途,風暴突至,千艘船雖已卸帆,仍儘被吹散。
施琅遂下令返航,然船隻失控,難以轉舵。九月一日,待風暴稍減,經查沉沒三十餘艘船、失蹤六艘。
姚啟聖複下令東行,然與三十日情形相同,雖冬季季風順風,卻難航行,船隊難以列陣成型,更難以指揮。此番東行,與施琅所料無差,足證施琅所言非虛.......”
念道此處,眾人也都驚的一身冷汗。
他們的船隊尚未抵達台灣,就已經遭受了慘重的損失,三四十艘戰船沉沒,眾多戰將也不知所蹤。
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禁擔憂,如果真的到達台灣,恐怕會被劉國軒打得更慘。
康熙心中焦慮,他轉向高士奇,問道:“高士奇,對於目前的局勢,你有什麼看法?”
高士奇略作遲疑,然後回答道:“呃……冬天的季風確實對我們有利,但是……但是攻打台灣鄭氏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。”
康熙見狀,覺得高士奇的回答有些含糊其辭,於是追問:“那麼,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呢?”
高士奇支支吾吾,始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康熙見狀,不再追問高士奇,而是將目光轉向陳廷敬,問道:“陳廷敬,你對東南局勢有何見解?”
陳廷敬稍稍思考了一下,然後說道:
“東南……臣以為,攻打台灣鄭氏確實麵臨巨大的困難。鄭經已死,馮錫範奪取了大權,掌控了鄭氏。在這種情況下,與其強行進攻,不如嘗試派人和談,或許能找到一個更為妥善的解決方案。”
康熙心中略有不快,但還是強壓著情緒,繼續詢問道:“南懷仁,你對此事有何看法?”
南懷仁,這個來自遙遠國度的洋人,他遠渡重洋來到大清,本是為了傳播教義。
然而命運的齒輪卻讓他機緣巧合地進入皇宮,並拜湯若望為師。
在三藩之亂時,他更是憑借自己的才華,為大清鑄造並改良了火炮,立下了赫赫戰功。
麵對康熙的問題,南懷仁稍作思考後回答道:“陛下,汪洋大海與大陸截然不同。雖然臣是乘船來到大清國的,但對於海上作戰,臣確實知之甚少啊。”
他說的的確不假,南懷仁能夠抵達大清,確實是依靠船隻。
但要論及行船之術,他可就一竅不通了。
畢竟,能夠熟練掌控船舵的人,大多都是從小在海邊長大的。
康熙心中暗自歎息,心想:“此時此刻,如果明珠和索額圖在身邊就好了,至少他們二人能夠給朕出謀劃策啊。”
然而,再多的思考也無濟於事,想起來明珠,康熙突然想起身邊還有一個納蘭性德呢。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