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啟聖為了確保水師的軍餉和武器裝備供應,可謂是絞儘腦汁。
他不僅要從福建浙江的其他財政款項中拆解挪用,還不斷地變賣家產。
他甚至將自己小妾陪嫁的金銀首飾、銀盆、銀杯子碗筷等等都拿去變賣,以籌集大量的軍資,並轉交給施琅。
然而,姚啟聖並沒有就此滿足。
他深知水師的後勤保障對於戰爭的勝負至關重要,於是又上書朝廷,請求從山東等地借糧、借軍餉。
經過他的不懈努力,終於保證了水師的後勤供應。
施琅原本對姚啟聖心存芥蒂,擔心他會對自己進行報複。
但當他看到姚啟聖,如此儘心儘力地為水師籌措軍餉和物資時,心中的疑慮和擔憂頓時煙消雲散。
施琅對姚啟聖的以德報怨深感欽佩和感激。
在給康熙的奏折中,施琅毫不吝嗇地誇讚姚啟聖懂事、識大體,是個難得的好官。
他寫道:“殫心催繳糧餉,挽運不匱,加以厚資犒賞將弁,三軍莫不激勵思奮。”
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姚啟聖在後勤保障方麵所做出的巨大貢獻,以及他對將士們的關懷和激勵。
另一方麵,姚啟聖將修來會館打理得井井有條,儘顯專業風範。
他委派專業官員負責登記和安置台灣投誠的百姓,此舉得到了台灣投誠百姓的高度讚譽。
隻要從台灣投誠來的百姓,無論男女老幼、老弱病殘,均“每月發放菜銀一兩,米三鬥”。
對於台灣協同親屬投誠、攜帶武器裝備投誠、根據在鄭軍中服役年限、文武官員的不同級彆、老弱病殘及不願為兵者的安置等,均有明確的賞賜和官職安排。
此後,姚啟聖又派遣眾多間諜潛入台灣島,用金銀財寶收買鄭氏集團的內部將領、官員等。
不僅如此,他們還成功滲入鄭氏集團內部,蓄意挑起將帥之間的矛盾。
同時,姚啟聖不斷煽動民心,致使台灣軍民人心惶惶。
此時,姚啟聖認為施琅屢次按兵不動,若自己能以“撫”之策收服台灣,那功勞必定遠超施琅。
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)十二月,寒風凜冽,姚啟聖派遣黃朝前往台灣,與鄭克爽領導的鄭氏集團進行議和談判。
黃朝,這位曾經是鄭成功麾下的舊部,與劉國軒自幼相識,可謂是兒時好友。
他們一同成長,共同經曆了許多風雨,但命運卻在後來將他們引向了不同的道路。
黃朝最終跟隨黃悟,選擇投降大清,這一決定讓他與昔日的好友劉國軒分道揚鑣。
如今他卻要以大清使者的身份踏上台灣,去勸說鄭氏集團放下武器,歸順清朝。
當黃朝抵達台灣時,引起了施琅的極度不滿。
施琅得知黃朝前去招降鄭氏,更是心急如焚。
施琅與鄭成功之間有著深仇大恨,他一直渴望能夠徹底消滅鄭氏集團,以報當年之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