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人麵麵相覷,苦思冥想了好一陣子,仍然摸不透施琅此舉的深意。
康熙見狀,不禁眉頭微皺,麵露難色。
這總督剛剛被調離,施琅便被賦予了專征台灣的大權。
可如今他卻又提出要將總兵調走,這究竟是出於何種考慮呢?
康熙心中暗自思忖,一時之間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就在眾人都感到困惑不解的時候,一份來自李光地的折子如及時雨般送達禦前。
康熙趕忙展開折子,細細閱讀起來。
原來,這朱天貴乃是當年姚啟聖所招收的鄭經降將。
當初他率領著三萬多將士,和三百多艘大船前來投降,規模頗為壯觀。
姚啟聖因此立下大功,而朱天貴也因這次投誠而聲名大噪。
如此一來,康熙心中的疑惑終於被解開了。
他恍然大悟道:“原來如此!這朱天貴極有可能因為與姚啟聖的關係,而對施琅心存芥蒂,甚至可能會與施琅唱反調,對其命令陽奉陰違啊。”
康熙麵帶苦笑地搖了搖頭,歎息道:“這兩人之間的爭鬥,何時才能有個了結啊!”
一旁的高士奇見狀,小心翼翼地問道:“皇上,那關於朱天貴的調任之事,您看該如何處理呢?”
康熙一臉無奈地回答道:“朱天貴可是海上的一員猛將,豈能輕易將他調走呢?”
說罷,康熙略作思考,隨即下旨道:“提督施琅進剿台灣,深入海島之際,朱天貴及其所率領的原班官兵,仍留守福建,負責後方策應之務,並聽從施琅的調遣。”
康熙的態度已然十分明確,他雖然同意施琅所說的人員已經足夠,但朱天貴的大軍絕對不能調離。
不過,如果施琅在需要的時候,朱天貴的軍隊必須隨時聽從施琅的調遣。
施琅得知這個決定後,心中自然有些不快,但麵對康熙的旨意,他也隻能無奈地接受了。
康熙在施琅和姚啟聖之間,也是被弄的暈頭轉向,好在康熙足夠有耐心,有定力,既相信施琅,又相信自己的策略。
台灣延平王府。
“啟稟延平王,國相大人,大清派特使黃朝來台灣,說是與延平王議和。”
鄭克爽聽到這個消息,心中有些疑惑,畢竟他年紀還小,對於這些事情並不是很了解。
他轉頭看向一旁的老嶽父馮錫範,希望能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指示。
馮錫範聽到“黃朝”這個名字,心中猛地一驚,他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。
“誰?黃朝?”他的聲音有些低沉,透露出一股壓抑不住的憤怒。
“對,他是說叫黃朝,乃是海澄人。”鄭克爽回答道,他注意到了馮錫範的異常反應,但並不清楚其中的緣由。
馮錫範一拍手,怒喝道:“這個奸賊!把他帶來!”
侍衛們聽到馮錫範的命令,立刻明白了黃朝的命運。
他們知道,凡是馮錫範看不順眼的人,在台灣都不會有好下場。
馮錫範在台灣的權力極大,他可以隨意決定一個人的生死。
就連劉國軒,也對馮錫範的行為表示了嘲諷:“攜女婿以令諸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