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術桂的死,不僅讓明鄭的統治失去了其應有的曆史地位,也讓所有支持反清複明的人們,心中最後的一絲希望破滅。
這一殘酷的現實,如同一把無情的利劍,刺破了他們心中的夢想和堅持。
“哼……”劉國軒突然發出一聲冷哼,打破了現場的死寂。
他的聲音冰冷而決絕:“朱術桂已死,反清複明已然絕無可能。延平王,投降吧!”
這一聲冷哼,仿佛是對鄭克爽和馮錫範的最後通牒,也是對明鄭政權的死刑宣判。
“延平王,投降大清吧……”眾人紛紛跪倒在地,齊聲哀求。
他們的聲音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,似乎已經預見到了明鄭政權的覆滅。
而鄭克爽和馮錫範,則臉色驚恐地盯著眼前神態自若的李光地,仿佛他就是那決定他們命運的死神。
李光地嘴角微微上揚,露出一抹似有似無的笑容,但他並未言語,隻是靜靜地凝視著眼前的兩人。
時間在沉默中悄然流逝,終於,馮錫範打破了僵局,他的聲音帶著些許無奈和決絕:“事已至此,我們已無路可走,唯有投降一途了。”
鄭克爽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,他滿臉驚恐地望著馮錫範,嘴唇微微顫抖著,似乎想要說些什麼,卻又被恐懼所吞噬,最終隻發出了一個“馮”字。
馮錫範見狀,無奈地搖了搖頭,他的目光從鄭克爽身上移開,看向遠方,仿佛在回憶著往昔的輝煌與榮耀。
然而,現實的殘酷讓他不得不麵對眼前的困境,他深吸一口氣,轉過頭來,對著鄭克爽說道:“延平王,投降吧。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。”
鄭克爽緊閉雙眼,沉默了片刻。
當他再次睜開眼睛時,眼中閃過一絲決絕。
他咬了咬牙,像是下定了決心一般,緩緩說道:“隻要能讓我爺爺鄭成功和父親的陵墓遷回大陸,我鄭克爽,願意背負不孝之名!投降大清!”
隨著鄭克爽的話語落下,李光地心中的最後一塊石頭也終於落了地。
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成功地勸降了鄭克爽。
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,這一天對於台灣來說意義非凡。
鄭克爽派遣曾蜚、朱紹熙,劉國軒則遣其胞弟劉國昌,馮錫範遣其胞弟馮錫韓,還有工官陳夢煒一同前往澎湖,他們此行前去麵見施琅——獻上台灣的軍民冊以及降表。
麵對施琅提出的諸多條件,如剃發、登陸、稱臣、入京麵聖等等,鄭克爽毫不猶豫地全部應允。
這一決定不僅顯示出他對局勢的清晰認識,也更是迫於無奈。
就在當天,施琅迅速行動起來。
他派出了剃頭匠以及吳啟爵和筆貼式常在等人,一同前往台灣,目的是安撫當地百姓並張貼安民告示。
這份安民告示對於穩定台灣局勢至關重要,它向台灣的地方官兵士庶宣告:
“示到,各兵民立即剃發,本提督刻日親臨安插,軍紀素嚴,秋毫無犯,今既革心歸誠,官則不失爵秩之界,民則皆獲綏輯之安,兵丁入伍歸農,聽從其便,各自安生樂業,無事彷徨驚心。”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