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隅久念蒼生困,耕鑿從今九壤同。”
康熙即興作詩,眾人拍手叫好。
康熙轉過身來:“施琅立了大功,立了大功啊.....”
“皇上慧眼識珠,敢於啟用施琅這樣的臣子,真是千古一帝啊!”高士奇的馬屁,立刻就跟上了。
康熙那個高興啊,興奮啊,喜悅之情,溢於言表。
“皇上英明!”
“皇上英明!”
眾大臣也高興,也開心,不斷的誇獎康熙,讚揚康熙。
在眾人的讚揚聲中,康熙又即興作詩一首:“
島嶼全軍入,滄溟一戰收;
降帆來蜃市,露布徹龍樓。
上將能宣力,奇功本伐謀;
伏波名共美,南紀儘安流。”
這首詩,乃是康熙讚頌施琅收複台灣,為大清立下的不世之功。
康熙讚揚施琅,拿他和漢代的伏波將軍相提並論。
康熙還未儘興,與大家開懷暢飲中,又作詩一首:
《夜對月再成》
明月中秋節,馳書海外來。
自今天漢上,萬裡煙雲開。
當然,對於施琅來說,這可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。
他特彆叮囑吳啟爵和常在,務必要在八月十五這一天,將這個好消息傳遞給康熙皇帝。
要知道,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日期,更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。
而施琅能夠精準地選擇這個時間點,本身就顯示出他的深謀遠慮和對局勢的精準把握。
僅憑這一點,就足以讓康熙對施琅另眼相看了。
畢竟,在如此重要的時刻,能夠如此果斷地做出決策並付諸行動,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。
康熙自然也明白這其中的深意,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一道聖旨,以最快的速度發往澎湖。
然而,就在康熙的聖旨還在傳遞的途中時,施琅卻已經不在澎湖了。
原來,李光地從台灣那邊傳來消息,提醒施琅要儘快率領軍隊進入台灣,以免夜長夢多,發生變故。
施琅深知時間緊迫,容不得半點拖延,於是他當機立斷,決定立刻啟程。
八月十一日,施琅率領著一萬多名舟師,浩浩蕩蕩地朝著台灣進發。
這支龐大的艦隊在海麵上破浪前行,氣勢磅礴,仿佛是一支無敵的鋼鐵洪流。
施琅並沒有急於趕路,而是故意讓船行得緩慢一些。
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保持艦隊的整齊和穩定,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給台灣方麵足夠的時間,來做好迎接的準備。
終於,在八月十三日上午,施琅的艦隊抵達了台灣的鹿耳門。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