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琅想起了當天給眾人剃發的場景,那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刻。
於是,他提起筆,在紙上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道奏折,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。
八月二十日,施琅早早地起床,親自備下了牛、羊、豬等祭祀品,然後帶著這些祭品前往鄭成功廟祭拜。
他站在鄭成功的神像前,恭敬地鞠了一躬,心中默默地祈禱著。
施琅知道,鄭成功是台灣的民族英雄,他為了收複台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如今,台灣終於回歸了祖國的懷抱,施琅希望鄭成功在天之靈能夠安息。
隨後在鄭成功的廟前,他上香後,再次跪拜宣讀祭文:
“賜姓部將施琅渡海來台,謹具奠儀,致祭賜姓。
賜姓在天有靈,請享吾祭。
自老太師入台練兵,台灣始有大陸人民不斷移居開發。
及賜姓東渡,收回國土,再度開發,建立府縣,駐紮軍隊,台灣始為中國之岩疆,莫敢誰何。
賜姓為國守土,終不樹彆幟,愛國之心天人共鑒。
今琅賴天子威嚴,將帥之力,賜姓之嗣合作,克有茲土,列入我朝廷管轄。
琅自幼隨老太師起於卒伍,繼而與賜姓有魚水之歡。
其間因小過釀成大罪,琅與賜姓遂為不兩立之世仇。
然情猶臣主,公義私恩,琅至今不忘。
今琅受朝廷之命,收台灣入華夏之疆,完成國家一統之大業,聚民族之魂於國中,雖非賜姓之前朝,亦是我華夏之新廷。
而今民心思定,國家太平。滿漢一體,天下一統。
我中華民族,將再振雄風。
賜姓有靈,必含笑於九重。
今為朝廷收複台灣,臨祭以告,天子之恩,必加賜姓。
嗚呼,尚饗”
施琅站在鄭成功的墓前,手持祭文,聲音低沉而莊重地宣讀著。
他以鄭成功舊部的身份,向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祭文中,施琅詳細講述了鄭芝龍為台灣等東南沿海地區,所做出的巨大貢獻。
鄭芝龍在明朝末年,率領水師縱橫海上,保衛了這片土地的安寧和繁榮。
他的英勇事跡和卓越領導能力,讓人們對他充滿了敬仰和感激之情。
施琅的祭文公私分明,既表達了對鄭成功的個人崇敬,也肯定了鄭芝龍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。
他的言辭懇切,情感真摯,讓人不禁為之動容。
施琅一邊朗讀祭文,一邊淚流滿麵。
他回憶起與鄭成功共事的歲月,那些並肩作戰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。
鄭克爽站在一旁,也是淚流不止。
他對鄭成功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,同時也為施琅的深情所感動。
劉國軒和馮錫範也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征戰歲月,那時他們與鄭成功一同馳騁疆場,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尊嚴而奮鬥。
如今,站在鄭成功的墓前,他們心中感慨萬千,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。
讀完祭文後,施琅繞著台灣島走了一圈,對這片土地進行了實地考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