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啟聖接著寫道:
是以,從國防大局著眼,守台灣,則東南安;棄台灣,則東南亂。
此非危言聳聽,乃是老朽數十年總督閩浙,深諳海事後所得出之血淚教訓。
台灣之物產與民生——不可棄之膏腴寶地
論者又言,台灣乃蠻荒之地,民頑風陋,治理不易。
此更是未經之談。
老朽在福建,對台灣情形略知一二。
此地氣候溫潤,土地肥沃,種稻可一年三熟,蔗糖、鹿皮、硫磺、樟腦之產,冠絕東南。
其地之富庶,足以自給自足,甚至可以反哺內地。
鄭氏之所以能久抗,正是憑借台灣之財力。
如今此地已歸朝廷,我們為何不能善加利用?
隻要朝廷選派賢能乾吏,安撫遺民,鼓勵墾殖,開放貿易,不出二十年,台灣必成東南一大財源,為朝廷平添無數稅賦。
至於民心,台灣民眾,多為閩粵之民渡海而成,本就是我朝子民。
他們背井離鄉,隻為求生。
鄭氏敗亡,人心思定。
此時朝廷若能施以仁政,減免賦稅,使其安居樂業,則民心自附。
反之,若強行將其遷回內地,則彼等在台之田產、廬舍儘皆拋棄,半生心血化為烏有,必怨聲載道,激起民變。
即便強遷成功,數十萬流離失所之民湧入內地,亦是地方治理之一大難題。故安撫台灣遺民,就地治理,乃上上之策。
為千秋萬代計,懇請將軍聯名上疏
將軍,啟聖已草擬奏疏,痛陳《保留台灣議》,將以上諸點,詳細奏聞聖上。
然啟聖人微言輕,且長年在外,於朝中諸公影響有限。
兼之老朽年事已高,精力日衰,恐此一封奏折,不足以扭轉乾坤,喚醒廟堂諸公。
此事之成敗,關鍵在於將軍。
將軍乃平台首功之臣,親曆戰陣,深知台灣形勢之險要。
聖上對將軍信任有加,將軍之言,於聖心必有千鈞之重。
若將軍能另上一疏,或與老朽聯名共奏,以赫赫戰功之將帥身份,力陳守台之利,棄台之害,則此事必諧矣!
啟聖鬥膽,懇請將軍以國家社稷為重,以東南百姓安危為念,暫且放下你我昔日之些許嫌隙。
你我二人,一文一武,一同為朝廷籌劃平台大計,如今更應一同為朝廷擘畫守台之長策。
此事若成,則將軍之功,不僅在於平台,更在於保台,此乃澤被子孫、功在千秋之偉業!
為表決心,啟聖願在此立誓:若朝廷能納我等之議,保留台灣,設府管轄,啟聖願以殘年餘力,傾儘家產,身家性命,為朝廷保此疆土,治此遺民,直至鞠躬儘瘁,死而後已!絕不使台灣成為朝廷之負累。
書不儘言,言不儘意。老朽病體在身,心潮澎湃,臨穎涕零,不知所雲。
唯盼將軍能明察老朽一片赤誠之心,速做決斷,以安天下。
順頌
戎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