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五:治理台灣
施琅認為朝廷應該在台灣和澎湖駐軍,並設立官員進行治理。
他一直將台灣和澎湖視為一個整體,堅決反對放棄台灣,也不讚同隻守澎湖而棄台灣的觀點。
他指出,如果僅僅守衛澎湖而放棄台灣,那麼澎湖就會像孤懸在汪洋大海中的一片薄土,與台灣相隔甚遠,且遠離金門、廈門等地,這樣怎麼能不受製於人呢?
所以,守衛台灣才是鞏固澎湖的根本所在。
施琅主張台灣和澎湖應該同時守衛,兩者相互犄角,聲氣相通,一旦有需要,彼此之間的應援也會更加容易,這樣才能保持安寧。
接著,施琅以一個曆史見證者的身份,站在戰略家的高度,以史為鑒,嚴肅地指出:“昔日鄭成功之所以能夠負隅頑抗,久久不降,就是因為他以台灣為老巢,以澎湖為門戶,四通八達,讓他可以隨意遊移肆虐。”
施琅從反麵論述了留下澎湖就必須留下台灣的道理。
其六:治理方案。
在台灣設置一名總兵,一名水師副將,兩名陸師參將,共計八千名士兵;在澎湖設置一名水師副將,兩千名士兵。
如此一來,總共的兵力可達一萬名,這樣的兵力足以堅守台灣,而且無需額外增加兵力和軍餉開支。
此外,對於防守的總兵、副將、參將、遊擊等官員,規定每三年或兩年就轉調至內地任職,避免他們長期在台灣任職,這將成為一項固定的製度。
施琅不僅對駐軍的安排考慮得十分周全,他還對駐軍與當地人民的關係進行了深思熟慮。
在他的奏疏中提到:“由於此地剛剛開辟,當地的正賦和雜餉都應該予以免除。
目前這一萬名士兵的口糧,可以暫時全部由官府供給。
三年之後開始征收賦稅,這些稅收可以用來輔助軍需。
這樣做既可以寓兵於農,又能滿足實際需求,還可以節省開支,不必完全依賴內地的物資轉運。”
施琅因為曾經親自到過台灣,並對南北兩路進行過考察,所以他的這些設想非常全麵且細致,可以說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。
這些設想為清廷治理台灣描繪了一幅詳儘的藍圖,為後來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。
其七:總結。
施琅深知天下形勢的重要性,他認為在謀劃天下局勢時,必須追求萬無一失。
台灣雖然是一個外島,但實際上關係到四個省份的要害之處。
不能因為那裡可以耕種,還能稍稍提供一些軍糧,就認為可以考慮放棄。
即使台灣是一片不毛之地,必須依靠內地運送物資,也絕對不能將其舍棄。
施琅還結合了自清朝順治十八年以來的情況,當時為了躲避賊寇的禍患,竟然將五個省份的邊境地區都畫出來進行遷移。
這種做法導致了一係列的積弊,他毫不顧忌地尖銳指出:
“以我朝的兵力,與前代相比,是何等的強盛。然而當時的封疆大臣們,卻沒有長遠的治國方略,也沒有立誌消滅賊寇的決心。
他們拘泥於眼前的苟且安穩,隻知道用遷移邊境地區的方法來躲避賊寇的禍患,結果使得賊寇的勢力愈發猖獗,而百姓的生活也因此變得顛沛流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