儘管清軍的火炮威力巨大,但由於碉堡異常堅硬,且距離較遠,清軍的攻擊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。
儘管如此,清軍並沒有氣餒,他們繼續調整戰術,尋找敵人的弱點。
而此時的沙俄侵略者,由於彈儘糧絕,城內已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。
清軍的狀況也十分糟糕,寒冷的天氣使得士兵們飽受折磨,而軍糧的消耗更是讓他們麵臨饑餓的威脅。
不僅如此,軍火和軍需物資的供應也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。
在這種情況下,清軍唯一的補給來源就是寧古塔,然而這個地方距離他們有好幾千裡之遙。
如果不能及時從這裡撤退,那麼清軍將會麵臨大量士兵餓死、凍死的慘狀。
圍城已經持續了十多天,但明安達禮始終沒有等到期待中的補給。
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,他彆無選擇,隻能下達撤退的命令。
隨著清軍的撤離,呼瑪爾之戰終於落下帷幕。
這場戰鬥雖然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,但清軍還是成功地殲滅了一百多名沙俄士兵,並焚毀了他們在江麵上的船隻。
儘管如此,清軍的撤退還是給了斯捷潘諾夫可乘之機,他得以繼續在北境肆虐,給當地帶來了無儘的災難。
康熙得知這一結果後,不禁重重地歎了口氣。
他深知,如果補給能夠及時送達,那麼斯捷潘諾夫的沙俄軍必定會被全部殲滅。
索額圖恭敬地回答道:
“皇上聖明,此次戰役確實存在諸多問題。首先,後勤保障方麵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。
我軍的補給地位於千裡之外的寧古塔,補給線過長,這使得物資運輸困難重重,難以維持長期的作戰需求。
其次,我們對敵軍的情況了解不足。
明安達禮雖然身為都統,但他在判斷戰場形勢時出現了失誤,這主要是由於我們隻了解自身情況,而對敵人的情況知之甚少。
再者,當時我們所使用的大炮和武器,大多是從前明繳獲而來的。
然而,東北地區天寒地凍,這些火器的威力在寒冷環境下驟減,嚴重影響了作戰效果。”
康熙聽完索額圖的分析,微微頷首,表示認同。
他一拍龍案,嚴肅地說道:“這一戰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。補給、火器、情報,這三個方麵是我們日後攻打羅刹國時必須要做好的關鍵環節。隻有解決好這些問題,我們才能在戰場上取得更大的勝利。”
說完,康熙稍稍停頓了一下,目光轉向熊賜履,接著說道:“繼續說下去。”
熊賜履連忙應道:“嗻……”
在順治十三年的時候,另一支來自沙俄的侵略軍從葉尼塞斯克這個地方出發,如餓虎撲食般闖入了石勒格河流域。
這支侵略軍的首領是阿法納西·帕什科夫,他帶領著這支遠征隊一路向東推進,其目的不僅是要鞏固沙俄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統治地位,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條通往黑龍江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