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康熙所寫的谘文中,康熙明確要求俄國停止對大清的侵略行為,並將叛逃的根特木耳等人送還大清。
然而,沙俄對於康熙的要求置若罔聞,繼續縱容這些叛匪在大清的土地上胡作非為。
康熙不僅如此說道:“倘若貴國有所言辭需要告知我國,儘可派遣使臣前來與朕當麵詳談。”
於是,索倫總管孟格德便奉命行事,先後兩次派遣其屬下沙蘭,攜帶著康熙寫給尼布楚總管阿爾申斯基的正式谘文,踏上了前往尼布楚的征程。
然而,這兩次的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,杳無音訊,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回應。
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,轉眼間便到了康熙九年四月。
就在這個時候,阿爾申斯基終於有所行動,他派出了以米格萬諾夫為首的十人使團,長途跋涉來到了北京。
根據沙皇的諭旨,阿爾申斯基在給米格萬諾夫的訓令中,明確提出了一係列要求。
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,要求清朝皇帝向沙皇稱臣納貢,並允許雙方自由通商。
然而,當時的清朝朝廷中,並沒有精通俄語的人才,這無疑給溝通帶來了極大的困難。
儘管如此,按照朝廷對待外藩的一貫規定,理藩院還是以禮相待,給予了這幫俄國人相當優厚的待遇。
不僅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美酒佳肴、美味的肉食,還特意安排專人帶領他們遊覽京城的名勝古跡,讓他們領略這座古老城市的獨特魅力。
由於語言不通,交流存在障礙,理藩院為了表示友好,還特意送上了許多珍貴的禮物,希望能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。
讓這幫俄國人產生這樣的錯覺,即大清對他們心存畏懼。
於是,米格萬諾夫心生一計,他決定拿出一份文件,將其呈交給大清朝廷。
這份文件中寫道:
“眾多國家的國君和國王,已經率領他們的臣民歸附於我偉大的君主——沙皇陛下的至高統治之下。
就連博格德汗指清朝皇帝)也懇切地請求我偉大的君主,沙皇陛下賜予他恩澤,使他能夠歸附於我沙皇陛下的最高統治之下,並且永遠不變,向我大君主納貢稱臣。
此外,還允許我大君主,沙皇陛下的臣民與彼國指清朝)的臣民在雙方的境內自由通商。”
大清朝廷收到這份文件後,由於對其中內容的理解出現偏差,竟然誤以為這是一份表達友好意願的文件。
正因如此,康熙皇帝才會寫下一封《致沙皇國書》。
在這封國書中,康熙皇帝或許表達了對俄國人的善意,或者對雙方關係的一些看法。
隨後,索倫總管孟格德受命攜帶康熙帝的《致沙皇國書》,與米格萬諾夫使團一同前往尼布楚。
康熙皇帝明確地向沙皇提出,如果沙皇希望能夠永遠與大清保持和好、和平的關係,那麼就必須履行以下兩條重要的內容。
第一條內容是歸還大清的叛國者根特木耳。
根特木耳作為一個背叛大清的人,他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大清的利益和尊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