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科用扇子點了點櫃台上的一個箭簇樣品,尖聲道:“咱家奉貴妃娘娘懿旨,為其娘家侄兒打造一百支上好的破甲箭簇,明日圍獵要用。王師傅,你手腳麻利點,先給咱家把這活兒辦了。誤了貴妃娘娘的事,你這鋪子也不用開了!”
此言一出,人群中響起一陣壓抑的騷動。
這不僅是插隊,更是赤裸裸的特權欺壓。
王師傅一臉為難,看了看吳科,又看了看已經站到他麵前的彭春,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。
男子的麵色沉靜如水,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怒目而視,隻是平靜地開口,聲音不大,卻清晰地傳遍了整個鐵匠鋪:“王師傅,凡事有先來後到。我門都在在此處排了一天,理應輪到我了。”
康熙正悠閒地漫步在街頭,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陣爭吵聲。
他不禁搖頭苦笑:“這才剛出趟門,就碰到這麼多稀奇古怪的事兒。”
要知道,在大清,就連狗都喜歡湊熱鬨,更何況是康熙這樣的皇帝呢。
好奇心作祟的康熙,順著聲音的方向走去,很快就來到了鐵匠鋪的窗戶旁。
他踮起腳尖,透過窗戶往裡一瞧,這一看可不得了,差點把他驚得叫出聲來。
原來,屋裡爭吵的兩個人,他都認識。
其中一個,正是之前鬥蛐蛐、和羅刹人打架的那個男子;而另一個,則是宮中的太監吳科。
這吳科可是康熙身邊的紅人,深得康熙的信任。
康熙心裡暗自納悶,這兩人怎麼會在這裡吵起來呢?
他定睛一看,隻見吳科手裡拿著一把箭鏃,正對著那男子怒目而視。
而那男子也毫不示弱,嘴裡還不停地嘟囔著什麼。
康熙想起來了,這吳科是奉了他的命令,出宮來打造十個箭鏃,準備用於六月初五的圍獵。
由於宮中的箭簇可能會被人認出是皇帝所用,所以康熙特意囑咐吳科到宮外找一家鐵匠鋪打造。
而這家鐵匠鋪在京城頗有名氣,吳科自然就找到了這裡。
吳科這才正眼看向男子,見他衣著尋常,雖體格健壯,卻不似什麼高官顯貴,眼中鄙夷之色更濃:
“你算個什麼東西?也配跟咱家講規矩?咱家辦的是宮裡的差事,是皇差!耽擱了,你擔待得起嗎?”
男子並未被他的氣焰所動,甚至連語調都沒有絲毫變化。
他直視著吳科,緩緩說道:
“在下正白旗彭春,一介普通旗兵。今日來此,是為明日圍獵打造箭簇。此事,同樣是為皇上效力,是為國朝操演武備。敢問吳公公,我這樁差事,與你的差事,哪一件不是皇差?”
這番話不卑不亢,瞬間將問題的性質從“平民與權貴”的衝突,提升到了“兩件皇差孰輕孰重”的層麵。
吳科一時語塞,他沒想到這個看似粗莽的漢子,言辭竟如此犀利。
吳科臉色漲紅,厲聲喝道:“放肆!你一個小小旗兵,也敢與咱家相提並論?信不信咱家一句話,讓你這輩子都摸不著弓箭!”
這已是赤裸裸的威脅。
周圍的旗人子弟們也都握緊了拳頭,氣氛劍拔弩張。
動手,似乎是唯一的結局。
然而,彭春並未動手,他甚至連姿勢都沒變,隻是沉聲說出了那幾句扭轉乾坤的話。
他的話語邏輯清晰,層層遞進,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,將吳科等人牢牢罩住。
“吳公公,您是內廷中官,我彭春是外廷旗兵。我們都是食君之祿,為皇上辦事的人。”
彭春的目光掃過吳科和他身後的兩個小太監,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,
“您說您是為貴妃娘娘辦事,那敢問,這差事是入了內務府的檔,還是僅僅貴妃一句話?若是前者,是為公;若是後者,則為私。我等八旗子弟備戰圍獵,乃祖宗定下的規矩,是寫在國朝法典裡的頭等大事。以國之公器,為一人之私情,公公,您覺得這合乎體統嗎?”
這一問,直接點出了吳科行為的本質——假公濟私。
他把貴妃抬出來,本想壓人,卻被彭春反將一軍,變成了“私事”與“國事”的對立。
周圍的旗人們聽了,紛紛點頭,眼神中的敵意變成了讚同。
眼看吳科麵色由紅轉白,彭春並未停歇,聲音又沉了幾分,帶著一絲冷意:
“今日,公公若執意要插隊,我彭春不過是多等一個時辰,誤不了大事。但您若因此記恨,日後尋個由頭給我穿小鞋,甚至動用私刑,那事情的性質就變了。”
他頓了頓,銳利的眼神仿佛能洞穿人心,“一個內廷管事,無故欺壓、報複一個為國備戰的八旗軍士。這事若傳出去,傳到王爺們的耳朵裡,傳到宗人府,恐怕就不是我彭春一個人的榮辱得失了。而是內廷的手,是不是伸得太長,已經敢動搖國朝的根基——八旗了。公公在宮中侍奉多年,想必比我更清楚‘乾政’二字的份量。”
“乾政”二字一出,如同晴天霹靂,讓吳科和他身後的兩個小太監齊齊打了個冷顫。
清朝對太監乾政防範極嚴,這是絕對的紅線。
彭春巧妙地將一件市井爭執,上升到了“內廷乾預外廷軍務”的政治高度,這後果,莫說他一個小小的吳科,便是貴妃娘娘也擔不起。
見吳科已然膽寒,彭春的語氣卻緩和下來,甚至帶上了一絲“為對方著想”的意味。
他向前微傾身體,壓低聲音,卻讓周圍的人都能聽清:
“最後,吳公公,您請看。您身著宮中服製,一言一行,在此間百十號旗人子弟眼中,代表的不是您自己,而是內廷,是皇家的顏麵。如今,您為了一己之便,在這市井鐵匠鋪中,與我等備獵的軍士爭先,言語間又多有威嚇。外人看了,會如何想?”
他環視四周,目光與那些同樣身著旗裝的兄弟們交彙,最後回到吳科臉上:
“他們不會說我彭春不懂規矩,隻會說……宮裡出來的人,失了體麵,仗著主子的勢,在外橫行霸道。這話傳出去,損害的是誰的聲名?是貴妃娘娘,乃至是聖上的聲譽啊!彭春是粗人,但也知忠君愛國。為了維護聖上的顏麵,今日這個隊,彭春萬萬不敢讓!請公公三思。”
喜歡康熙正史請大家收藏:()康熙正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