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時此刻,康熙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姚啟聖的身影。
他不禁苦笑一聲,喃喃自語道:“若是姚啟聖還活著該有多好啊……想當年,他剛剛擔任提督時,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朕推薦了施琅。”
康熙的思緒漸漸飄回到了過去。
那時的姚啟聖,雖然性格有些倔強,但確實是個有才能的人。
他對施琅的賞識和推薦,讓康熙對施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
經過一番考察,康熙發現施琅確實是個難得的將才,於是決定將專征大權交給他。
然而,事情的發展卻超出了康熙的預料。
施琅在得到專征大權後,並沒有如康熙所期望的那樣順利收複台灣。
相反,他在戰爭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,導致收複台灣的進程一拖再拖。
而姚啟聖呢?
他不僅沒有因為推薦施琅而得到康熙的嘉獎,反而因為一些瑣事被康熙斥責。
多年來,姚啟聖為了收複台灣可謂是殫精竭慮,可最終卻落得個被活活氣死的下場。
每當康熙想起這件事,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愧疚之情。
他知道自己對待姚啟聖的態度有些不公,但作為一國之君,他又怎能輕易認錯呢?
畢竟,皇上是不會有錯的。
張強,對於康熙來說,這個人就如同一個陌生人一般,他對其了解甚少。
康熙與張強的初次相遇,是在一次微服私訪的過程中,當時他偶然目睹了張強與彭春之間的一場激烈打鬥。
而第二次見到張強,則是在八旗射獵的時候。
康熙凝視著夜空中的明月,心中暗自思忖著:“這一次,朕是否能夠信任那些羅刹人呢?”
他不禁想起了之前所見到的情景,用羅刹人去攻打羅刹人,這種做法無論如何都讓人感到有些不妥。
次日清晨,早朝的鐘聲敲響,官員們紛紛入朝。
彭春身著二品武將補子——獅子圖案的官服,步入朝堂,立刻引起了所有官員的關注,尤其是吏部的官員們。
他們對彭春這個人早有耳聞,也都知道康熙有意啟用他,但誰也沒有料到,康熙竟然會如此直接地賜予一個有罪之臣二品官職。
“諸位臣公,”康熙麵色凝重地說道,“朕決定啟用咱們大清開國五大臣董鄂氏·何和禮的曾孫彭春,任命他為攻打羅刹國的都統,領太子太保銜,率軍出征雅克薩。”
眾人聞言,皆是一臉驚愕,心中充滿了疑惑。
然而,就在眾人還在遲疑之際,彭春卻毫不猶豫地跪地叩頭,高聲應道:“臣領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