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琇聞言,先是一愣,隨即搖了搖頭,表示自己從未聽說過這封信。
徐乾學見狀,嘴角微微上揚,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。
這封書信,對於徐乾學來說意義非凡。
當年,他故意在京城中散布這封信,使得京城中的人們都知曉了其中的內容。
然而,這封信卻被明珠等人中途攔截,最終此事被壓了下來。
康熙皇帝為了保住李光地,也默許了明珠的這一行為。
當時的徐乾學對此事十分不滿,但卻無可奈何。
如今,時隔多年,當他再次看到這封信時,心中的疑惑終於被解開。
徐乾學將信遞給郭琇,然後輕聲說道:“這麼多年過去了,我如今總算是明白了李光地為何不肯營救陳夢雷。”
康熙十二年,這一年對於李光地和陳夢雷來說,本應是平凡而溫馨的一年。
他們一同踏上返鄉之路,回到福建省親,探望久彆的親人。
然而,命運的齒輪卻在此時悄然轉動。
三藩之亂的爆發,如同一股狂風驟雨,席卷而來。
耿精忠,這位原本應是大清的忠臣,卻響應吳三桂的叛亂,將整個福建封鎖的水泄不通。
耿精忠派人前來邀請他們入福州城,希望他們能為自己效力,從而飛黃騰達。
麵對如此劇變,李光地和陳夢雷陷入了艱難的抉擇。
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,兩人經過深思熟慮,決定采取一個冒險的計劃。
陳夢雷決定假意投靠耿精忠,打入敵人內部,竊取重要情報。
而李光地則以父親守喪為名,住在寺廟邊上,看似遠離塵世,實則暗中與陳夢雷保持聯係。
寺廟的和尚成為了他們傳遞情報的關鍵人物。
陳夢雷將搜集到的情報寫成蠟丸信,交由和尚大師走水路送往京城。
這條秘密通道,成為了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。
康熙皇帝在得到這封蠟丸信後,才如夢初醒,得知耿精忠的叛變。
他當機立斷,立刻派遣康親王率領大軍前往福建,抵禦耿精忠的進攻。
正是因為這封蠟丸信,康熙皇帝及時掌握了局勢,做出了正確的決策。
康親王的軍隊如同一股鋼鐵洪流,迅速抵達福建,與耿精忠的叛軍展開激烈交鋒。
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中,李光地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。
他投靠康親王,為其出謀劃策,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情報。
最終,康親王成功地抵擋住了耿精忠的進攻,守住了江南的防線。
可以說,這封蠟丸信在這場平叛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立下了赫赫戰功。
然而,戰爭的殘酷並沒有放過每一個人。
三藩之亂結束後,陳夢雷因為曾經投靠耿精忠而被抓到京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