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“醬園論道”的成果遠超預期。味芳齋胡東家的認可,如同在江南商界投下了一顆定心丸。張氏工坊不再是被排斥的“北地狼煙”,而是被視為值得尊重、甚至能帶來新風的同行。借此東風,李薇與沈記的合作迅速深化,“龍鳳天香”與“江南清韻”係列正式通過沈記的渠道,在蘇杭等地的高端酒樓、南北貨行鋪開,雖價格不菲,卻因口碑與稀缺性,銷路穩步上升。
然而,李薇的目光已越過眼前的繁榮,投向了一個更為宏大且艱巨的目標——建立跨區域的標準化生產與供應鏈體係。她深知,依靠京城一地產能,長途販運至江南,成本高昂,風險巨大,且難以完全適應南北口味差異。若要真正實現“香傳萬裡”,必須在關鍵地域建立衛星工坊。
第一步:選定樞紐,藍圖初繪。
李薇沒有選擇消費市場最大的蘇杭,而是將目光鎖定在了運河重鎮——淮安。此地乃漕運咽喉,南北物資集散中心,水路四通八達,且地理位置適中,向北可輻射齊魯,向南可控扼蘇杭,向西可觸及中原。在此設坊,既能利用運河物流之便,又能作為口味調整、輻射周邊的戰略支點。
她親自帶人秘密前往淮安考察,最終選定了一處靠近優質水源、交通便利的場地。一幅標準化工坊的藍圖在她心中勾勒:不再是京城老坊的經驗主導,而是要實現流程標準化、數據化、可複製。
第二步:核心管控,技術輸出。
李薇深知,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。淮安工坊的關鍵環節——製曲、發酵核心菌種的培育與添加、以及最終的精煉調配,將由京城總坊直接派出最可靠的老師傅負責,並采用從總坊帶來的“母曲”和標準菌群。她編寫了極為詳儘的《標準作業流程》,對水質、溫度、濕度、翻醅頻率、發酵時間等製定了明確的量化指標,要求淮安工坊嚴格執行。同時,她改進了釀造設備,設計了更易於控製溫度的發酵房,確保環境穩定。
第三步:本土融合,人才培養。
在保證核心工藝不變的前提下,李薇鼓勵淮安工坊在部分產品線上嘗試使用本地優質豆麥,並吸納一些本地匠人參與非核心環節的工作,開始有意識地培養本土化的技術和管理團隊,為未來的進一步擴張儲備人才。
就在李薇全力投入淮安工坊建設時,京城的劉理事並未閒著。他損失了江南部分市場,又聽聞李薇竟在淮安設坊,意識到她已從單純的商品輸出,升級為技術和模式的擴張,這對他乃至整個傳統醬園行業的威脅更大!
正麵競爭難以取勝,劉理事便再行陰損之招。他一方麵利用其在漕運殘餘的影響力,試圖在淮安工坊的原料運輸、設備采購上製造麻煩;另一方麵,他派出商業間諜,試圖混入淮安工坊,竊取標準流程甚至核心菌種。更毒辣的是,他開始在北方散播謠言,稱李薇南下擴張,重心轉移,恐影響京城總坊的產品質量,甚至暗示其“禦賜”之名或因疏於管理而蒙塵。
這些伎倆給李薇帶來了新的困擾。淮安那邊,有沈記和逐漸建立的本地關係周旋,尚能應對;但京城根本之地的謠言,卻可能動搖根基。
李薇迅速回應:她加強了對京城總坊的品質宣傳,定期邀請老客戶、甚至通過榮王爺的關係請動一兩位宗室子弟參觀工坊,展示其嚴謹如初的工藝流程。同時,她將淮安工坊定位為“分坊”,強調其技術、管理皆由總坊嚴格把控,產品線亦有區分,不會影響總坊精品。
這場南北同步的攻防戰,讓李薇心力交瘁,卻也讓她更加堅定了推行標準化的決心。隻有建立起不依賴於個人的、可複製的管理體係和質量標準,才能抵禦各種風浪,實現真正的擴張。
數月後,淮安分坊的第一批醬油終於出爐。經李薇親自品鑒,其品質與京城總坊出品保持了高度一致,甚至在本地原料的運用上還增添了一絲獨特風味。首批產品迅速通過運河發往周邊市場,反響良好。
站在淮安分坊嶄新的曬場上,看著排列整齊的醬缸,李薇知道,她已經成功地邁出了從“作坊”走向“企業”的關鍵一步。一條以運河為血脈,以京城和淮安為心臟,連接南北的商業脈絡已初具雛形。
然而,劉理事的陰影依舊揮之不去。她知道,對手絕不會甘心失敗,下一次的反撲,可能會更加凶猛和不可預測。她深吸一口氣,目光堅定地望向北方京城的方向。接下來的戰鬥,將是在供應鏈、人才、乃至更高層麵的商業信譽上的全麵競爭。她的商業帝國藍圖,才剛剛展開第一筆。
喜歡兒媳揭開婆婆的秘密請大家收藏:()兒媳揭開婆婆的秘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