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薇攜北疆大捷之威,滿載著邊軍的訂單與部落的契約榮歸京城。消息早已傳回,張氏工坊門前可謂萬人空巷。昔日質疑者轉為讚歎,觀望者變為追捧,“張氏工坊”與“李東家”的名號,伴隨著“揚名塞外”、“惠澤邊軍”的美談,響徹京華。連皇帝在聽聞邊軍試用效果上奏後,都於朝會間隙輕描淡寫地讚了一句:“張氏工坊,倒是有心。”此言一出,更是將李薇的聲望推至新的頂峰。
工坊內喜氣洋洋,老管家與一眾老師傅激動得熱淚盈眶。李薇卻並未被盛名衝昏頭腦,歸來後的第一件事,便是召集核心人員,召開了一場關乎未來的戰略會議。
“北疆之路已通,然此非終點,實乃新起點。”李薇目光掃過眾人,沉穩開口,“我等目光,當放之四海。接下來,需做三件事:”
第一,深化北疆,建立前沿。她決定在遼陽設立一個常駐辦事處,並非生產作坊,而是負責與邊軍、部落對接、信息收集、品質反饋與緊急調貨的樞紐。由蕭掌櫃推薦的一位可靠副手負責,直接向總坊彙報。此舉旨在將北疆市場做深做透,並作為未來向更北方乃至朝鮮半島擴張的跳板。
第二,整合南北,優化脈絡。她正式提出構建“兩心三脈”的商業版圖。“兩心”即京城總坊與淮安分坊,作為研發與高端產品製造中心;“三脈”則是以運河為主的南方渠道、以官道為主的北方內地渠道、以及新開辟的北上遼東渠道。她要求建立更高效的物流與信息傳遞係統,確保三脈暢通,資源互補。
第三,夯實根基,革新內務。聲望與規模達到新高度,內部管理必須跟上。李薇開始著手推行更為細化的“股權激勵”與“績效考核”,將更多核心骨乾的利益與工坊長遠發展綁定。同時,她設立“技研堂”,投入更多資源鼓勵工藝創新與新品研發,避免固步自封。
就在李薇大刀闊斧地規劃未來,張氏工坊一片欣欣向榮之際,陰影再次悄然彙聚。
劉理事此番,是真的感到了絕望與瘋狂。北疆一役,李薇不僅未倒,反而借助軍方背景,聲望如日中天,已然羽翼豐滿,再非他能夠輕易撼動。巨大的失落與嫉恨吞噬著他的理智,他知道,常規的商業手段已無法遏製李薇的崛起。
這一次,他將目光投向了更陰暗、也更危險的領域。他不再僅僅滿足於打擊李薇的生意,他要摧毀她賴以生存的根本——信譽與安全。
通過隱秘的渠道,劉理事聯係上了一夥盤踞在運河與黃河交界水域,以心狠手辣著稱的水匪。他們並非普通盜賊,而是專乾“拿錢辦事”的勾當,行事詭秘,不留活口。
“目標,張氏工坊北上或南下的貨船,擇其重要者,不必劫貨,隻需製造‘意外’。”劉理事的聲音在密室內冰冷地響起,“比如,船毀人亡,貨物儘沉。一次可以是意外,兩次、三次……我看還有誰敢用她張氏工坊的貨!看她這‘禦賜清白’還如何清白!”
他不僅要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,更要營造一種“張氏工坊流年不利,貨運屢遭天災人禍”的恐怖氛圍,從心理上擊垮客戶和合作夥伴的信任。同時,他也加緊了在朝中的暗中活動,搜集或編造一些關於李薇“結交邊將,意圖不明”、“以北疆利潤養私兵”等模糊卻致命的流言,準備在合適的時機拋出。
山雨欲來風滿樓。李薇站在工坊新落成的“技研堂”前,看著裡麵燈火通明、熱烈討論的匠人們,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力量。她並不知道,一張針對她物流命脈和人身信譽的惡毒大網,已經伴隨著運河上的腥風血雨,向她籠罩而來。
成功的喜悅尚未散去,更殘酷、更隱蔽的考驗已悄然逼近。李薇與劉理事之間這場延綿日久的商戰,終於要走向圖窮匕見的最終章。而這一回合的較量,將不再局限於商場,而是彌漫著血與火的硝煙。她能否再次憑借智慧與力量,化解這致命的危機?運河的波濤之下,暗流洶湧,殺機已現。
喜歡兒媳揭開婆婆的秘密請大家收藏:()兒媳揭開婆婆的秘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