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東漢·蔡文姬】在匈奴帳中撫琴,聽聞昭君故事,琴弦忽斷。她望著帳外飛雪,淚落沾襟:"昭君姐姐,你是自願踏雪而去,我是被迫陷身胡塵。同是琵琶伴胡風,你以一人換太平,我卻隻能在胡笳十八拍裡,數著歸鄉的日頭。"
【三國·蔡邕】燈下注解《漢書》,讀到昭君再嫁一節,提筆沉吟:"漢成帝一句"從胡俗",輕描淡寫,卻不知她心中有多少長安月。可正是這份隱忍,讓胡漢刀兵入庫五十載。所謂大義,原是把個人委屈,釀成了萬民安寧。"
【唐·杜甫】在夔州白帝城,聽聞昭君墓在塞外,望著長江東去,吟道:"群山萬壑赴荊門,生長明妃尚有村。一去紫台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。"身旁老嫗問:"先生,這青塚埋的是恨嗎?"杜甫搖頭:"是大愛。她把恨釀成了胡漢一家的酒,讓後世飲著和平。"
【宋·王安石】在書房讀《匈奴列傳》,讀到昭君子女促進漢匈往來,拍案道:"世人皆說紅顏禍水,昭君偏以紅顏息烽火。她的美,不在蛾眉,在那封自請和親的奏疏裡;她的勇,不在揮劍,在麵對"從胡俗"時的點頭裡。"
【元·馬致遠】寫《漢宮秋》至昭君投江一幕,筆懸半空。夫人問:"為何不寫她安享晚年?"他歎:"世間哪有圓滿?我寫她投江,是怕後人忘了和親背後的犧牲。
可轉念一想,她若真有靈,定會笑我:"我在匈奴看了五十年牛羊,比漢宮的鸚鵡自由多了。""
【明·黃道周】在《漢書匡謬》中批注:"昭君二嫁,非失節,乃存義。試想,若她執意歸漢,漢匈盟約必破,多少白骨將堆成陰山?所謂烈女,不是守一身貞潔,是守萬民性命。"
【清·納蘭性德】在塞上看到昭君墓,寫下"從前幽怨應無數。鐵馬金戈,青塚黃昏路",忽覺不妥,又添一句"一往情深深幾許?深山夕照深秋雨"。自語:"她的怨,該是深秋雨;她的情,卻是照千古的夕照。"
【盤點四大美女,第三位——閉月——貂蟬,東漢末年人士,山西忻州人,司徒王允府中歌女,以絕世容顏與膽識聞名。
傳說她夜後花園拜月,清風拂過,浮雲掩月,王允見狀便對外稱“月亮見我女兒美貌,自愧不如躲進雲裡”,“閉月”之名由此傳開。
彼時董卓專權,殘害忠良,呂布為其義子卻虎狼心性。貂蟬感王允憂國之心,願以己身為餌,行“連環計”——先被王允許給呂布,後又獻與董卓,在二人之間巧施周旋,離間其父子關係。最終呂布怒殺董卓,除去國賊,貂蟬的膽識與犧牲,成為亂世中一抹傳奇亮色。
關於其結局,史料記載寥寥,民間多有演繹:或隨呂布戰死,或歸隱民間,或被曹操賜給關羽衍生出“關公月下斬貂蟬”的戲說),終究成了亂世紅顏的謎案。】
【東漢·貂蟬】立於王允府中銅鏡前,指尖撫過鬢邊珠花,鏡中映出眼底決絕。她對鏡輕語:"小女本是蓬蒿人,蒙司徒恩養,當為天下除此奸賊。"轉身取過呂布所贈玉簪,又將董卓賜的金釵置於另一側,忽然笑了,"這釵簪鋒利,原可斷父子情,亦可斷亂世禍根。"
【東漢·王允】在書房踱步,聽侍女報貂蟬已說動呂布,又穩住董卓,他撫須長歎:"一個弱女子,竟能擔起江山重負。世人隻知"閉月"之容,怎知她眉間藏著的,是萬民的生死。"案上《連環計》竹簡微動,他忽然起身:"若事成,當為她立碑,不刻姓名,隻刻"紅顏安邦"。"
【三國·呂布】在鳳儀亭攥住貂蟬手腕,見她淚眼盈盈訴董卓欺辱,怒不可遏。貂蟬抽出手帕拭淚:"將軍若憐我,當為天下除此賊;若不憐我,我便死在將軍麵前。"呂布望著她鬢邊散落的珠釵,喉間滾動:"誓殺老賊!"卻不知她轉身時,帕角已攥出褶皺——那眼淚裡,半是演技,半是亂世女子的身不由己。
【三國·董卓】在相府宴飲,見貂蟬舞罷垂眸,笑問:"愛姬可知,呂布近日對你魂不守舍?"貂蟬屈膝行禮,語帶怯意:"太師息怒,妾隻是怕將軍誤會,擾了太師與將軍的父子情分。"董卓撫其發頂,全然未覺這柔媚語調裡,藏著穿心的利刃。
【晉·陳壽】著《三國誌》至呂布殺董卓處,筆鋒頓住。案頭史料隻記"卓常使布守中合,布與卓侍婢私通",卻無"貂蟬"之名。
他輕歎:"亂世女子,縱有驚天之功,也難入正史。也罷,就讓"閉月"的傳說,留在民間吧——她的名字,原比筆墨更長久。"
【明·羅貫中】撰《三國演義》至貂蟬退場,猶豫再三,終未寫其結局。弟子問:"先生為何留白?"他道:"她的結局,在每個讀者心裡。或生或死,或隱或顯,都不及她在鳳儀亭那一眼——既有除賊的勇,便有安身的智,不必我多言。"
【盤點四大美女,第四位——羞花——楊玉環,號太真,唐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)人,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,以豐腴之美、通音律、善舞聞名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傳說她在禦花園賞花時,指尖輕觸含羞草,草葉竟緩緩收攏,宮女驚呼“花見娘娘都羞得低頭了”,“羞花”之名由此傳開。
她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王妃,後被玄宗看中,幾經輾轉入宮,冊封為貴妃,深得寵愛,宮中稱“娘子”,禮儀待遇等同於皇後。】
【玄宗為博其歡心,命人千裡迢迢運送新鮮荔枝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),又為她譜寫《霓裳羽衣曲》,二人常於月下共舞,留下“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”的愛情絕唱。
安史之亂爆發後,唐玄宗攜其逃亡,行至馬嵬坡,禁軍將士以“禍國紅顏”為由嘩變,要求處死楊貴妃及其兄楊國忠。為保玄宗安危,楊玉環被迫自縊於馬嵬坡佛堂,年僅38歲。她的一生,交織著極致榮寵與悲慘結局,成為盛唐由盛轉衰的縮影。】
【唐·李白】奉詔為貴妃作詩,見她醉酒倚欄,鬢發散亂卻更顯嬌媚,揮筆寫下"雲想衣裳花想容,春風拂檻露華濃"。
擱筆時笑道:"娘娘之美,原是天上雲、園中花,都要學著幾分的。"
玉環執酒盞回敬:"李學士筆下生花,怕是把臣妾寫得太好。這美啊,有時是蜜糖,有時是刀刃。"李白一怔,舉杯飲儘,未再言語。
【唐·杜甫】在成都草堂聽聞馬嵬坡事變,望著窗外秋雨,提筆寫下"明眸皓齒今何在?血汙遊魂歸不得"。鄰人歎:"可惜了那般美人。"杜甫搖頭:"可惜的不是美人,是那盛世。她不過是替亂世背了鍋——君王的錯,怎該讓女子來償?"
【宋·蘇軾】在惠州吃到荔枝,忽想起"日啖荔枝三百顆",又念及"一騎紅塵妃子笑",對友人笑道:"這荔枝甜是甜,卻沾著馬嵬坡的血。世人罵她誤國,可真正誤國的,是那把江山當情場的君王啊。"
喜歡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:()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