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唐·武則天】在感業寺為尼時,聽聞天幕講述玄武門之變,指尖撚著念珠輕笑。身旁比丘尼問:"媚娘,此等骨肉相殘,有何可笑?"
武則天望向長安方向:"可笑那李淵、李建成,以為嫡長之名便能坐穩位置。權力這東西,從來不是靠名分,是靠手段。
李世民能殺兄逼父,我為何不能......"話未說完,念珠忽然斷裂,她彎腰去撿,眼中閃過一絲鋒芒。
【唐·李隆基少年時)】見天幕"唐隆政變"被歸為"玄武門繼承製"延續,與太平公主對視一眼,皆從對方眼中看到複雜。
太平公主笑道:"三郎,你看,祖宗早有先例。"李隆基卻搖頭:"姑姑,太宗皇帝是為安天下,我等日後若有行動,當以除奸佞、安社稷為念,不可學那殘殺孩童之事。"
【玄武門繼承製,2.0版本,神龍政變!】
【神龍政變作為唐朝中期扭轉武周政權、恢複李唐統治的關鍵事件。
武則天晚年700年以後)已年過八旬,健康狀況惡化,長期臥病在迎仙宮,對朝政的掌控力下降。
此時,朝政實際由男寵張易之、張昌宗兄弟把持——二人憑借武則天的信任,不僅壟斷官員任免如提拔親信、打壓異己),甚至乾預皇位繼承問題曾誣陷太子李顯的長子李重潤、女兒李仙蕙謀反,導致二人被賜死),直接威脅到李氏宗室和元老重臣的利益。】
【武則天雖在698年召回被廢的兒子李顯此前被流放14年),重新立為太子,明確了“傳子”而非“傳侄”武氏諸王)的繼承路線,但二張的專權讓大臣們擔心:若武則天去世,二張可能篡改遺詔、扶持傀儡,甚至動搖李顯的繼承權。
因此,以張柬之為首的元老派、李氏宗室如相王李旦、太平公主)形成共識:必須在武則天在世時鏟除二張,逼迫其退位,確保李顯順利接班。】
【張柬之時任宰相鳳閣侍郎、同平章事),年過八旬卻極具謀略,是政變的核心策劃者。
他通過姚崇推薦進入中樞,暗中聯絡反張勢力,逐步掌控禁軍關鍵一步是提拔親信敬暉、桓彥範、李多祚等擔任禁軍將領)。
崔玄暐宰相,以清廉正直著稱,代表官僚集團對二張亂政的不滿。
敬暉、桓彥範、袁恕己:均為朝廷要員,與張柬之結盟,負責具體軍事行動。
李多祚禁軍將領左羽林大將軍),出身靺鞨族,受唐太宗、唐高宗恩遇,對李唐忠心耿耿,掌管宮門宿衛,是政變軍事力量的關鍵執行者。】
【太子李顯雖性格懦弱,但在女兒李重潤被二張構陷致死後,對二張深惡痛絕,最終同意參與政變;相王李旦李顯之弟)、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)則利用自身影響力聯絡宮內勢力,為政變提供情報支持。
正月二十二日清晨,張柬之、崔玄暐等率五百餘名禁軍主要為羽林軍)在洛陽宮北門玄武門,宮廷政變的關鍵地點)集結。
李多祚以“奉太子令,誅賊臣”為名,說服守門禁軍倒戈,順利入宮。此時太子李顯在門外猶豫,桓彥範上前直言:“今已至此,殿下豈可退縮!”李顯才被簇擁入宮。】
【禁軍直撲迎仙宮集仙殿武則天寢宮),張易之、張昌宗正侍奉武則天,見禁軍闖入,當場被斬殺於殿外廊下。
隨後,張柬之率大臣入內,向病榻上的武則天奏報:“二張謀反,已被誅殺,恐驚動陛下,故未先奏請。”武則天見李顯在場,已知意圖,怒斥:“是你策劃的?二張既死,你可回東宮了。”
桓彥範當即反駁:“太子不可再回東宮!先帝唐高宗)將太子托付陛下,如今陛下年事已高,太子理應監國。
請陛下傳位太子,以順天人之望!”武則天沉默不語。次日正月二十三日),大臣們繼續施壓,武則天被迫下詔:由太子李顯監國,處理朝政。第三日正月二十四日),武則天正式下詔退位,傳位於李顯。
李顯即位後複唐國號,改元“神龍”),下令處死二張的黨羽如宰相韋承慶、房融等),查抄其家產,徹底清除二張集團的影響。】
【李顯尊武則天為“則天大聖皇帝”,將其遷居上陽宮洛陽城外)。
同年十一月,武則天病逝,遺詔“去帝號,稱則天大聖皇後”,以皇後身份與唐高宗合葬乾陵,間接承認了李唐正統。
政變功臣張柬之等五人)被封王史稱“五王”),但李顯懦弱,朝政逐漸被皇後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掌控。
韋後效仿武則天乾政,甚至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殺李顯710年),引發後續“唐隆政變”李隆基、太平公主聯手鏟除韋氏集團)。
張柬之等五王後來被韋後與武三思武則天侄子,李顯的親家)排擠,或被貶流放,或被賜死,結局悲慘,反映出李顯政權對功臣的猜忌與統治根基的不穩。
神龍政變的本質是一場“以誅二張為契機,以複唐為目標”的權力交接,其成功依賴於對禁軍的掌控、宗室與大臣的聯合,以及武則天晚年的力不從心。
它雖終結了武周政權,卻未能徹底解決唐朝中期“女主乾政”“宗室與外戚爭權”的痼疾,成為後續幾十年宮廷動蕩的開端。】
【唐·房玄齡貞觀年間)】聽聞天幕將神龍政變與玄武門之變並論,手中狼毫懸在《晉書》稿紙上,良久長歎。
身旁杜如晦挑眉:“玄齡兄,此非太宗本意,卻成後世效仿之例,可笑否?”房玄齡擱筆搖頭:“太宗當年是‘周公誅管蔡’,為的是止戈定亂;如今神龍政變雖複李唐,卻見太子猶豫、功臣遭戮,可見權術易學,民心難安啊。”言罷,將“玄武門”三字在草稿上圈了又圈。
【唐·狄仁傑武周時期)】正審閱江南漕運文書,聽天幕述及二張亂政、五王起事,端起的茶盞停在唇邊。曾力勸武則天複立李顯為太子的他,指尖輕叩案幾:“張柬之……果然沒看錯。”
一旁判官低聲問:“閣老,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勸陛下留二張?”狄仁傑望向窗外洛水:“二張是疥癬之疾,武氏諸王才是心腹大患。若不借二張讓陛下看清‘傳子’方能安身,李唐香火早斷了。”說罷將文書上“武三思”的名字劃去。
喜歡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:()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