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),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退位,李旦登上寶座,是為唐睿宗,改元景雲。政變結束後,唐朝大權被李旦、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掌控。
同日少帝下詔大赦天下,臨淄王李隆基被封為平王,參與政變的主要成員薛崇簡、鐘紹京、劉幽求等人都加官進爵,武氏宗族和黨羽大多被收捕誅殺。
睿宗複辟登基後,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,太平公主也加封一萬戶。此外,睿宗將韋皇後廢為庶人,安樂公主廢為悖逆庶人,把已死的武三思等武氏宗族除去爵位,開棺戮屍,並為被韋武集團迫害的李重俊、張柬之、李多祚等人平反。】
【唐隆政變後,太平公主因擁立之功,勢力聲望不斷增加,她在朝中安插大量親信,對朝政有著極大的影響力,與太子李隆基逐漸形成爭權局麵。
太平公主認為李隆基精明能乾,對自己的權勢構成威脅,多次試圖廢立太子,雙方矛盾日益尖銳。
睿宗李旦性格相對溫和,無力有效處理姑侄之間的權力爭鬥,在景雲三年712年)傳位給李隆基,改元先天,是為唐玄宗。】
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),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,成功誅殺太平公主一黨,徹底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,改元開元。
至此,唐朝結束了多年來宮廷政治的混亂局麵,朝局開始趨於穩定,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。
在後續的開元年間,李隆基重用姚崇、宋璟等賢相,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,使得唐朝政治清明、經濟繁榮、文化昌盛,國力達到鼎盛。】
【唐·姚崇開元初年)】聽聞天幕詳述唐隆政變,正整理漕運改革文書的手微微一頓。侍禦史齊澣問道:"姚相,臨淄王當年雷霆手段,可比太宗玄武門之風?"姚崇放下筆,望著案頭"開元新政"的奏章笑道:"太宗是開創,臨淄王是匡扶。
當年我若留在洛陽,未必不會助他一臂之力——隻是斬上官婉兒時,終究見了少年鋒芒裡的狠厲。"說罷在《十事要說》裡添了句:"權變可安社稷,久安必靠寬仁。"
【宋·歐陽修修《新唐書》時)】對著"韋後暴屍街頭杜曲冤殺"等記載皺眉,弟子問:"先生,李隆基除逆黨,何錯之有?"歐陽修提筆在"連繈褓嬰兒也不放過"處畫圈:"誅首惡是義,屠宗族是暴。
昔年太宗誅建成元吉,未及嬰孩;今隆基為固權,濫殺至此,可見權力這東西,能讓少年英主也染血。"遂在《則天武後傳》後補論:"唐室女主亂政,非女子之過,乃製度之缺——嫡庶無定,兵權私掌,故亂臣接踵,刀兵不絕。"
【明·朱棣靖難之役後)】聽聞李隆基以藩王起兵入宮,又殺太平公主,猛地將天幕內容拍在案上:"這李隆基,倒像咱的影子!"
解縉在旁小心翼翼道:"陛下,李隆基是清君側,陛下是複祖製,畢竟不同。"
朱棣冷笑:"有何不同?都是嫡長無能,旁支用命。隻是他殺姑母,咱留著寧王,終究多了分仁心。"又指著"萬騎兵倒戈"道:"可見禁軍靠不住,還得有自己的燕山衛——兵權在握,才是硬道理!"
【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千古半帝】
唐,開元時期,李隆基少年時期)看著天幕對自己的評價居然是千古半帝不由得有些好奇。
安史之亂前夕,唐玄宗李隆基晚年)摟著楊玉環吃著楊玉環給他剝的葡萄,掃了一眼天幕“千古半帝?朕創下開元盛世,是千古一帝才對。”
【“千古半帝”是對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)複雜一生的凝練評價——他既開創了盛唐巔峰“開元盛世”,又釀成了使唐朝由盛轉衰的“安史之亂”,前半生勵精圖治如明君,後半生怠政昏聵似庸主,功過參半,故而得名。
李隆基通過唐隆政變鏟除韋後集團,又以先天政變清除太平公主勢力,終結了武則天以來數十年的宮廷動蕩。
登基後,他吸取前朝政變頻發的教訓,削弱宗室與外戚權力,強化中央集權,將禁軍兵權收歸皇帝直接掌控,為國家穩定奠定基礎。
重用姚崇、宋璟、張九齡等賢相,推行“十事要說”整頓吏治、禁止宦官乾政、改革財政等),精簡官僚機構,打擊貪腐,形成“朝多君子”的政治氛圍。
興修水利,推廣曲轅犁、筒車等農具,農業產量激增;手工業絲綢、瓷器、造船)和商業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)空前繁榮,人口從武則天時期的約370萬戶增至開元末年的900餘萬戶,國力達到巔峰。
唐詩李白、杜甫、王維等)、書法顏真卿、柳公權)、藝術霓裳羽衣舞)全麵繁榮,對外包容開放,與吐蕃、日本、西域諸國交流頻繁,塑造了盛唐的自信氣象。】
晚年怠政,寵信奸佞,開元後期,李隆基逐漸沉迷享樂,疏於朝政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他罷黜張九齡等賢臣,重用李林甫、楊國忠等奸相,導致朝政腐敗、黨爭加劇。李林甫為固權,建議用胡人擔任節度使如安祿山、史思明),埋下藩鎮割據的隱患。
寵愛楊貴妃,“春宵苦短日高起,從此君王不早朝”,甚至讓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把持朝政,與安祿山等藩鎮勢力矛盾激化。
皇室奢靡無度如為楊貴妃千裡運荔枝),加重百姓負擔,社會矛盾逐漸積累。
755年,安祿山以“清君側”為名發動叛亂,唐軍因長期軍備廢弛、指揮失當而節節敗退。
李隆基倉皇逃亡四川,途中發生“馬嵬坡之變”,楊貴妃被迫賜死。
叛亂雖最終被平定,但唐朝人口銳減、經濟凋敝,藩鎮割據、宦官專權的局麵徹底失控,盛唐一去不返。】
【李隆基的一生,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縮影。他前半生以雄才大略將帝國推向巔峰,展現了明君的遠見與魄力;後半生卻因傲慢、怠惰與私欲,親手摧毀了自己締造的盛世。
這種極致的反差,使得他既無法被簡單歸為“千古明君”,也不能被全盤否定為“亡國之君”——正如“半帝”所喻,他的功績足以彪炳史冊,過錯亦足以警示千古,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之一。】
【唐太宗·李世民貞觀年間)】批閱奏折時聽聞天幕評李隆基“千古半帝”,指尖在“開元盛世”四字上輕叩。長孫無忌問:“陛下,後世子孫能創此盛世,難道不值得欣慰?”
李世民卻蹙眉:“盛世易建,守成難啊。他能鏟韋後、除太平,有我當年玄武之風;可晚年寵奸佞、釀叛亂,是忘了‘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’的道理。這‘半’字,是警訓——帝王稍懈,江山就會偏航。”遂命人將“戒奢以儉”四字刻於太極殿柱。
【宋太祖·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)】見天幕中李隆基“前明後昏”,把玩著玉斧冷笑。趙普問:“陛下,李隆基開元之治可比貞觀?”
趙匡胤搖頭:“他用姚崇、宋璟,是會用人;可放任節度使掌兵權,是不懂收權。咱大宋杯酒釋兵權,就是要防這‘半’字——前半生築牆,後半生拆牆,終究是自毀根基。”
又指著“安史之亂”道:“藩鎮如猛虎,放出去容易,收回來難,這教訓,得刻在祖訓裡。”
【唐·杜甫安史之亂後)】流落成都浣花溪,聽聞天幕評李隆基為“千古半帝”,放下手中《三吏》詩稿,對著殘燈長歎。
鄰人問:“子美兄,開元盛世何等氣象,怎就落得‘半帝’之名?”杜甫蘸著淚寫道:“憶昔開元全盛日,小邑猶藏萬家室——那時他是堯舜;可漁陽鼙鼓動地來,驚破霓裳羽衣曲,這‘半’字,是百姓白骨堆出來的。”遂在《長恨歌》題後補句:“功過自有青史判,最苦黎元無家歸。”
【宋·蘇軾貶謫黃州時)】讀天幕中“開元盛世”與“安史之亂”對照,在赤壁磯頭擊節歎息。
友人黃庭堅問:“東坡,若李隆基始終如開元時,可成千古一帝?”蘇軾搖頭:“難矣。天下事,成於憂患,敗於安樂。
他能鏟韋後、除太平,是知‘危’;晚年溺於聲色,是忘‘危’。這‘半’字,不是天意,是人心變了。”
又指著“千裡運荔枝”笑道:“貴妃一笑值千金,卻不知這千金,原是百姓的血與汗。”
喜歡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:()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