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其‘穩定政局’之能,與陛下靖難後安天下、修《永樂大典》,皆是為固社稷。隻是他‘不迎合君主’,若在我朝,稍懂‘順上’之法,或能更得重用。”
明成祖搖頭:“朕容‘直諫’,卻不容‘心向舊朝’。狄仁傑護李唐,若在永樂,當明辨‘正統’,方為忠臣。”
商朝殷都)
伊尹手持青銅鼎,望著天幕中“斷案公正、精通律法”的文字,聲音渾厚:“狄仁傑一年斷萬餘案無申訴,此等‘明法’之能,與我商‘慎刑、明罰’之製相合。
他反對濫用刑罰,護百姓免受冤屈,這便是‘恤民’。隻是他‘直言觸怒君主’,少了幾分‘順君’之禮——商重‘君權’,若此人在商,當以‘輔君’為先,再談‘直諫’,方為妥帖。”商王武丁撫著鼎耳:“其‘治獄’之能可用,然‘逆君’之事,非商臣所為。”
周朝·西周時期鎬京)
周公旦立於明堂,望著天幕中狄仁傑“輔佐武則天穩定政局、暗護李唐”的記載,手中竹簡展開,輕聲道:
“此人‘平衡政局’之術,與我‘製禮作樂、定天下秩序’有幾分相通。他以‘姑侄不如母子’勸立儲君,是為‘守宗法’——周重‘嫡長子繼承製’,狄仁傑護李唐血脈,亦是護‘正統’。
隻是他‘事武氏’卻‘心向李唐’,雖為‘忠’,卻違了‘事君不貳’的周禮。若在西周,當以‘禮’為綱,明辨‘君臣之分’,方為賢臣。”周成王在側:“其‘守宗法’之念可取,然‘貳心’之舉,不合周禮。”
周朝·東周春秋)時期洛邑)
孔子立於杏壇,望著天幕中狄仁傑“直言敢諫、為百姓平反”的記載,撫須歎道:
“此人‘守正不阿’,有‘士’之風骨!‘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孫’,狄仁傑身處武周,仍敢直諫,不為權貴屈,此乃‘邦無道而危行’也。
他護民生、輕賦稅,與吾‘仁者愛人’之念相合。隻是他‘暗護李唐’,多了幾分‘權謀’,不如‘直道事君’來得坦蕩。若在春秋,當以‘仁’為核心,少些迂回,方為‘君子之臣’。”
子路一旁道:“其‘敢言’之勇可嘉,然‘藏心’之事,非夫子所倡。”
武周,狄仁傑身著紫色宰相朝服,立於紫宸殿階下,望著天幕中自己一生的記載,手中朝笏微微顫動,眼中先是驚訝,隨即化為沉靜。
他緩緩拱手向武則天所在的方向躬身,輕聲道:“臣一生所求,不過‘守正護民、安社稷’六字。
斷案是為明律法,護民生是為固根本,諫立儲君是為保大唐血脈——天幕所載,皆是臣分內之事。
隻是臣未能更早說服陛下防藩鎮之禍,未能讓朝堂少些紛擾,實乃憾事。”言罷,他目光掃過“唐室砥柱”四字,眼中泛起微光:
“若後世能以臣為鑒,守正不阿、護國安民,臣此生無憾矣。”
天幕繼續播放了下一位文臣
【李德裕出生於787年,李德裕是唐代中後期傑出政治家、“牛李黨爭”中李黨領袖,曆經憲、穆、敬、文、武五朝,核心貢獻是輔佐唐武宗推行“會昌新政”,為晚唐中興奠定基礎,被譽為“萬古之良相”。
李德裕出身官宦世家,父親李吉甫是唐憲宗時期宰相,他以門蔭入仕,卻拒絕依靠父蔭求顯官,先任地方幕僚,後因才華受重用,曆任監察禦史、翰林學士等職,在穆宗、敬宗朝因直言敢諫,多次觸怒權貴,被貶為地方官。】
【曾任浙西觀察使、西川節度使等地方要職時,在浙西時整頓吏治、減免賦稅,修複水利;在西川時加固邊防、收複被吐蕃占領的維州,穩定西南邊境,獲百姓擁戴。
唐武宗即位後,李德裕被召回中央任宰相,開啟“會昌新政”:裁汰冗餘官員與僧尼抑製佛教過度發展,增加國家稅收)、抑製宦官專權、整頓財政;軍事上,平定昭義節度使劉稹的叛亂,削弱藩鎮勢力,使中央集權得到強化。
他在任期間,唐朝國力短暫回升,史稱“會昌中興”,其執政能力深受唐武宗信任,君臣關係被後世譽為“晚唐絕唱”。】
【後因“牛李黨爭”與牛僧孺、李宗閔為首的牛黨長期鬥爭),唐宣宗即位後,李德裕失勢,被連續貶謫,從潮州司馬一路貶至崖州司戶參軍今海南),成為晚唐黨爭的犧牲品。
公元850年,李德裕在崖州病逝,享年63歲。他在貶謫期間寫下《窮愁誌》,抒發憂國之情。
後世對其評價極高,歐陽修在《新唐書》中稱其“功烈光明”,王安石、司馬光等均認可其治國之才;至北宋,宋神宗追贈其為司徒,肯定其對唐朝的貢獻。】
夏朝陽城)
禹帝立於塗山台,望著天幕中李德裕“減免賦稅、修複水利”的記載,手持玉圭輕頷首:
“此人治浙西,重民生、興農桑,與我‘疏九河、安萬民’之念相合。百姓擁戴,皆因他懂‘民為邦本’,此乃良臣之德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隻是他卷入‘黨爭’,為權勢紛爭所困,不如我朝‘協和萬邦’那般一心為公。
若李德裕在夏,當棄‘黨爭’私念,專意護民,方為全才。”
伯益在側補充:“其‘拒靠父蔭、憑才入仕’,亦合我朝‘選賢與能’之製,可取也。”
商朝殷都)
伊尹摩挲著青銅鼎,目光落在“收複維州、穩定西南”的文字上,聲音渾厚:“李德裕以地方官之身固邊防、收失地,與我商‘守方國、護疆土’之舉同源。
他整頓軍紀、拒外患,是為‘忠君護國’。隻是他‘抑製佛教、裁汰僧尼’,雖為增賦稅,卻少了幾分‘容異’之度——商重祭祀,若此人在商,當以‘敬神保民’為念,不可輕廢信仰之事。”
商王武丁撫鼎耳:“其‘強兵護邊’之能可用,然‘廢教’之舉,非商臣所為。”
周朝·西周時期鎬京)
周公旦展開竹簡,盯著“會昌新政、裁汰冗官”的記載,輕聲道:“李德裕整吏治、強集權,與我‘製禮作樂、定官製’之願相近。
他平定劉稹叛亂、削弱藩鎮,是為護‘周室唐室)’正統,合我朝‘尊王攘夷’之理。隻是他深陷‘黨爭’,與牛黨相互傾軋,違了‘和而不同’的周禮。
若在西周,當以‘禮’化紛爭,少些‘黨同伐異’,方為賢臣。”周成王點頭:“其‘固王室’之念可取,然‘黨爭’亂政,不合周禮。”
周朝·東周春秋)時期洛邑)
孔子立於杏壇,見天幕中“直言敢諫、觸怒權貴被貶”的記載,撫須歎道:“李德裕‘不憑父蔭、以才立身’,有‘士’之廉;遭貶仍寫《窮愁誌》抒憂國之情,有‘士’之忠——此乃‘邦有道則仕,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’也。
他護民生、強中央,亦合‘仁者愛人’之念。隻是他‘黨爭’之舉,多了幾分‘戾氣’,不如‘君子和而不同’來得坦蕩。若在春秋,當以‘仁’化黨爭,方為‘君子之臣’。”子路握拳:“其‘敢諫’之勇、‘憂國’之心可嘉,然‘黨爭’實乃禍亂之源!”
喜歡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:()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