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朝甘泉宮議事殿外,衛青、霍去病聽聞天幕中白起的事跡,霍去病率先開口,眼中滿是敬佩:“白起‘直搗郢都’‘大破韓魏聯軍’,這份戰力,真乃武將典範!我等北伐匈奴,當學他‘直擊要害’,直搗匈奴王庭,徹底摧毀其根基!”
衛青則更為沉穩,指著“後勤保障”的描述道:“白起每戰必重後勤,這才無往不利。我軍北伐匈奴,路途遙遠,更需學他重視糧草運輸,若後勤不穩,再強的戰術也難施展。
至於坑殺降卒,絕不可學——匈奴各部若見我軍善待降者,必會紛紛歸附,比殺戮更能安定北疆。”
天幕依舊是先給出了固定的標題【群星璀璨之秦朝名將傳四大戰國名將之一王翦】
【王翦出身秦國軍事世家,早年憑借沉穩的用兵風格和出色的戰略眼光嶄露頭角,逐步獲得秦王嬴政的信任。
其早期軍事活動集中於輔佐嬴政穩定秦國局勢,為後續統一戰爭積累經驗,相較於白起的“閃電破敵”,王翦更擅長“穩紮穩打、謀定後動”。】
【公元前229年,王翦率軍攻趙,麵對趙國名將李牧的頑強抵抗,他避免正麵硬拚,轉而采用反間計,使趙王遷猜忌並誅殺李牧。
李牧死後,趙軍軍心渙散,王翦趁機猛攻,次年攻克趙國都城邯鄲,俘虜趙王遷,趙國滅亡。
公元前227年,荊軻刺秦事件後,王翦率軍攻打燕國,在易水西岸擊敗燕軍主力,隨後攻克燕國都城薊今北京),燕王喜逃往遼東,燕國名存實亡。】
【公元前224年,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滅楚之策,年輕將領李信稱“二十萬大軍即可滅楚”,王翦則認為“非六十萬大軍不可”,秦始皇起初采納李信的建議,結果李信兵敗。
秦始皇隨後親自登門請王翦出征,並應允其“六十萬大軍”的要求。
王翦出征前,多次向秦始皇請求賞賜田宅,以此消除秦王對自己“擁兵自重”的猜忌。】
【抵達楚地後,王翦並未急於進攻,而是堅壁固守,與楚軍對峙數月,待楚軍軍心懈怠、糧草不足時,突然發起猛攻,最終擊敗楚軍主力,俘虜楚王負芻,楚國滅亡。
滅楚之後,王翦因功被封為“武成侯”,但他深知“鳥儘弓藏、兔死狗烹”的道理,主動向秦始皇請求辭官,歸還兵權,選擇歸隱田園。】
【相較於白起被賜死的悲劇,王翦以“功高而不震主、權重而能謙退”的智慧,得以善終,成為戰國名將中少有的結局圓滿者。
王翦的軍事思想核心是“重謀略、重後勤、不冒進”,善於根據戰場形勢調整戰術,尤其擅長以優勢兵力打“穩贏之戰”,避免不必要的損耗。
他的戰績直接推動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,尤其是滅楚之戰,徹底摧毀了六國中最後一個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,為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掃清了最大障礙,其“知進退、明得失”的處世智慧,也成為後世武將的典範。】
早年輔佐嬴政時期,此時的王翦剛因平定秦國邊境叛亂獲封將軍,正與麾下將領推演攻趙戰術,天幕中關於自己“沉穩用兵、謀定後動”的描述浮現。
他放下手中的兵棋,目光落在“逐步獲得秦王嬴政信任”一句上,輕聲對身旁副將道:“為將者,不僅要能領兵破敵,更要懂‘穩’字——若學李信日後那般冒進,不僅會折損兵力,更會辜負君王信任。”
說罷,他重新調整兵棋布局,特意加重“後勤補給線”的標注:“白起靠戰力破敵,我需靠謀算穩勝,這才是能長久輔佐君王的根本。”
率軍滅楚前夕,王翦正於鹹陽宮外向秦始皇請辭,請求賜下田宅以安家族,天幕中“多次請求賞賜消除猜忌”的文字恰好顯現。
他手中的辭呈微微一頓,抬頭望向皇宮方向,眼中閃過一絲了然:“君王對權臣,向來是‘用之疑之’。我要六十萬大軍,已是握秦國半壁兵權,若不主動示弱,恐難安君王之心。”
待看到自己日後“堅壁固守、待敵懈怠”的戰術,他嘴角露出一抹淺笑:“楚軍雖強,卻耐不住久耗,這‘以靜製動’的法子,果然能成。”
功成歸隱時期,歸隱後的王翦正於自家田埂間勞作,天幕中“主動辭官、得以善終”的記述映入眼簾。
他放下手中的鋤頭,望著遠處的炊煙,長歎一聲:“白起功高卻不懂退,最終落得賜死下場;我能全身而退,不過是看清了‘鳥儘弓藏’的道理。”
身旁的兒子王賁上前問道:“父親為何不繼續輔佐陛下?”
王翦搖頭:“如今六國將滅,秦國已無大戰,我若再握兵權,便是‘無用之臣’。不如歸隱,既保家族平安,也給後輩將領留出路。”
漢朝,甘泉宮議事殿內,衛青、霍去病看完天幕中王翦的事跡,衛青率先開口,目光落在“反間計除李牧”上:
“王翦不用蠻力而用謀略,這才是‘不戰而屈人之兵’的高明!我等北伐匈奴,麵對匈奴單於的精銳,亦可效仿此法,離間其各部關係,而非一味硬拚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霍去病則盯著“請賜田宅釋猜忌”的內容,眉頭微蹙:“為將者需靠戰功立足,為何要靠請賞示弱?”
衛青拍了拍他的肩:“去病,你年輕氣盛,卻不知‘功高震主’的凶險。王翦這般做,既是保自己,也是保麾下將士——若君王猜忌,不僅將領難保,大軍也會陷入險境。日後你領軍,需學他這份‘知進退’的智慧。”
隋末唐初,長安太極宮偏殿,李世民與秦叔寶正商議平定王世充之事,天幕中王翦的事跡浮現。
李世民指著“滅楚需六十萬大軍”的描述,對秦叔寶道:“李信以二十萬兵敗,王翦以六十萬穩勝,這說明‘知己知彼’才是用兵關鍵!如今王世充據洛陽堅守,我軍不可學李信冒進,當如王翦般集齊足夠兵力,再穩步推進。”
秦叔寶頷首附和:“王翦‘堅壁固守’的戰術,也適用於洛陽之戰。
王世充糧草有限,我軍若圍而不攻,待其糧儘,自會不戰而降。更難得的是他‘功成即退’的清醒,我等日後助陛下平定天下,也需謹記‘不貪權、不戀位’,方能保家族平安。”
宋朝,禁軍校場高台上,趙匡胤與石守信看著天幕中王翦的事跡,趙匡胤手中的玉如意輕輕敲擊欄杆,目光落在“主動辭官歸隱”上:“王翦這等名將,能放下兵權歸隱,實屬難得!前朝節度使擁兵自重,終致藩鎮割據,若他們能學王翦‘知進退’,何至於天下大亂?”
石守信聞言,心中一動,上前道:“陛下,王翦靠請賞釋疑,靠辭官避禍,這‘示弱自保’的法子,也給我等提了醒。如今我等手握禁軍兵權,若陛下有顧慮,臣等願交出兵權,歸家養老。”
趙匡胤眼中閃過一絲讚許:“你能明白這個道理,甚好。王翦為秦國留了安穩,你等也需為大宋留太平。”
喜歡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:()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