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武帝劉徹正於甘泉宮商議北伐匈奴事宜,天幕中“李世民穿越崇禎”的分析浮現。當看到“崇禎多疑殺袁崇煥,李世民信將領如李靖”時,他猛地放下手中的兵符,長歎道:
“朕當年錯信江充,逼死太子,與崇禎殺袁崇煥何其相似!若早有李世民這般‘知人善任、不疑將’的心思,太子何至於死,大漢何至於經巫蠱之禍元氣大傷!”
又看到“李世民剿撫農民軍、免賦稅穩民生”,他對身旁的霍光道:“朕早年連年征戰,雖拓土開疆,卻也耗空國庫、累苦百姓,若能學李世民‘與民休息’,平衡戰與養,大漢百姓定能更安樂。”
隨即下令:“日後北疆征戰,不可一味強攻,需選賢將、穩後勤;同時減免北方三郡賦稅,安撫流民,不可重蹈崇禎‘加稅逼民反’的覆轍。”
明朝?崇禎時期
朱由檢正於紫禁城乾清宮批閱軍報,天幕中“李世民穿越成崇禎”的分析如利刃般刺入眼簾。當看到“崇禎多疑濫殺、自毀長城”的評價時,他猛地將奏折摔在案上,手指因憤怒而顫抖,口中卻喃喃自語:“袁崇煥通敵、孫傳庭作戰不力,朕殺他們,何錯之有?”
可當天幕浮現“李世民信任李靖、李積般重用孫傳庭、盧象昇,給予兵權與信任”時,他的憤怒漸漸消散,眼中湧上茫然與苦澀。他走到窗邊,望著宮外蕭瑟的景象,低聲道:“朕何嘗不想信他們?可後金壓境、闖賊四起,軍餉短缺、敗報頻傳,朕若不催、不查,大明亡得更快……”
待看到“崇禎因怕擔罵名拒絕遷都南京,李世民果斷南遷保政權”,他捂住胸口,劇烈咳嗽幾聲,老淚縱橫:“遷都?朕不是不想!可大臣們罵朕‘棄祖宗陵寢’,東林黨人說‘天子守國門’,朕若遷了,便是千古罪人!李世民能‘屈能伸’,可朕……朕身後是大明三百年基業,輸不起啊!”
最後看到“李世民削宗室特權、查文官偷稅,解財政困局”,他癱坐在龍椅上,聲音嘶啞:“宗室是朕的親族,文官是大明的支柱,朕若動他們,誰還會幫朕?朕加稅百姓,也是萬般無奈……原來,朕的‘堅守’,竟全是‘致命失誤’。若真有李世民那般手段,大明……或許不會亡得這麼快。”
唐朝,李世民正於太極宮與房玄齡、杜如晦討論朝政,天幕中關於“自己穿越崇禎”的分析映入眼簾。
他看完“破解崇禎軍事、財政、黨爭三弊”的內容,撫掌笑道:“房相、杜相,你看此分析,倒頗懂朕的施政心思!崇禎最大的錯,是‘有雄心而無手段,想救國卻亂折騰’——殺能將、壓百姓、陷黨爭,每一步都在自毀根基。”
房玄齡躬身道:“陛下若處崇禎之位,必能如分析所言,先穩軍事、再理財政、後平黨爭。隻是明末積弊深於隋末,陛下需多費些心力。”
李世民點頭:“隋末雖亂,卻無‘後金外患+宗室特權’雙重困局。若真穿越,朕必先削藩王土地、查文官偷稅,從根上解財政之困;再用孫傳庭、盧象昇守邊,招撫流民斷農民軍兵源——隻是觸動既得利益,定會遇阻,需學當年平竇建德那般,剛柔並濟。”
天幕繼續【明朝前明後昏嗎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)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帝)】
【“前明後昏”的明朝皇帝除朱元璋外),主要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帝)和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)
二人“前明後昏”的核心原因的是統治前期勵精圖治、推動王朝發展,後期卻因怠政、私欲或偏執,導致朝政混亂、國力衰退。】
【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)
繼位初期嘉靖初年),他依賴楊廷和等賢臣推行改革,整頓吏治清理正德朝弊政)、減免賦稅、抑製宦官與外戚勢力,還整頓科舉製度以選拔實用人才,一度出現“嘉靖新政”的清明局麵,穩定了正德朝動蕩後的王朝秩序。
中年後沉迷道教修仙,長期躲在西苑不上朝,將朝政交給嚴嵩等奸臣,導致“嚴嵩專權”二十餘年——官員貪腐成風、邊患倭寇、蒙古)加劇,且為修仙耗費大量國庫如修建道觀、煉製丹藥),同時因“大禮議”之爭長期打壓異見官員,朝堂派係傾軋嚴重,王朝隱患逐漸積累。】
【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帝)
繼位初期由張居正輔政,推行“一條鞭法”簡化稅製、促進商品經濟)、整頓吏治考成法)、治理河患、加強邊防重用戚繼光、李成梁),史稱“萬曆中興”,這一時期明朝經濟繁榮、邊防穩固,是明朝中後期的黃金階段。
張居正去世後,萬曆帝逐漸怠政,長達近30年不上朝,導致官僚體係癱瘓官員空缺不補);同時為滿足私欲,派宦官四處“礦稅”“商稅”,大肆搜刮民財,引發各地民變如蘇州織工起義);此外,他在“國本之爭”中固執己見,加劇朝堂分裂,最終導致“萬曆三大征”耗空國庫,明朝由盛轉衰,為後期的滅亡埋下伏筆。】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春秋戰國?齊國
臨淄宮議政殿內,齊桓公正與管仲商議“尊王攘夷”之策,天幕中嘉靖、萬曆“前明後昏”的事跡浮現。
齊桓公指著“嘉靖前期新政、後期修仙怠政”的記載,皺眉道:“朕若如嘉靖那般,前期靠仲父你整頓齊國,後期卻沉迷享樂、疏遠賢臣,齊國霸業豈非要中道而廢?”
管仲撫須道:“君上所言極是!治國如逆水行舟,稍縱即逝。
嘉靖早年能除弊政、任賢臣,本可穩固明朝根基,卻因私欲棄朝政於不顧;萬曆倚重張居正得中興,卻在其死後怠政搜刮,這都是‘始勤終怠’的禍根。
我齊國若想長保霸業,君上需始終謹記‘親賢臣、遠小人,戒驕戒怠’,不可學此二人半途而廢。”
齊桓公頷首:“仲父之言,朕當刻於案頭,日日警醒!”
秦朝,始皇時期
鹹陽宮大殿內,秦始皇嬴政正審閱郡縣製推行奏折,天幕中明朝二帝的事跡映入眼簾。
當看到“萬曆後期怠政、官僚體係癱瘓”,他重重拍向禦案:“天下初定,若君主怠政、官吏空缺,百姓誰來管?法令誰來行?萬曆這小子,竟拿江山社稷當兒戲!”
李斯躬身道:“陛下英明!嘉靖因修仙放權於奸臣,萬曆因私欲搜刮民財,皆因‘無敬畏之心’——不敬江山,故怠政;不敬百姓,故苛斂。
我大秦推行郡縣、統一法度,正需陛下始終親政、嚴控官吏,若學此二人‘前勤後惰’,大秦基業恐難長久。”
秦始皇點頭:“朕自統一天下,日夜操勞,便是怕重蹈此覆轍。傳朕旨意,日後凡官吏懈怠者,嚴懲不貸;凡擾民斂財者,族誅!”
西漢,文帝時期
未央宮偏殿內,劉恒正與賈誼討論“休養生息”之策,天幕中嘉靖、萬曆的事跡浮現。劉恒歎息道:“嘉靖前期減免賦稅、穩定秩序,本是明君之舉,卻因修仙毀於一旦;萬曆得張居正輔佐有中興之象,卻因怠政讓朝局崩壞,實在可惜!”
賈誼道:“陛下,此二人之失,在於‘守成難’——創業易、守成難,前期能克己奉公,後期卻被私欲蒙蔽。”
喜歡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:()天幕: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