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沌初開,鴻蒙始判,天地間有一縷先天清氣,受日月精華千萬年滋養,化形為神,自號昊天氏。彼時三界未定,群魔亂舞,人間哀鴻遍野。昊天氏發下宏願,欲整肅乾坤,乃踏三十六重天,曆一萬七千五百劫,每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。
這一日,昊天氏行至西昆侖絕頂,見紫氣東來三萬裡,有玄鶴銜丹書而至。展開觀之,乃天地至理凝結的《混元道經》。正參悟時,忽聞下界哭嚎震天,垂目望去,但見九幽血海翻湧,魔祖羅睺率八部天魔吞噬人間。昊天氏歎道:“不破不立,今日當證大道。”
遂取昆侖山五色石,采北極玄冰,納南極真火,煉就一柄昊天劍。劍成之時,三十六重天震動,日月並耀於蒼穹。昊天氏仗劍直下九重,與魔祖戰於不周山下。這一戰打得山崩地裂,羅睺召來億萬裡血雲,昊天劍引動周天星辰,鬥到激烈處,忽見昊天氏頭頂現出畝許大的慶雲,其中三花聚頂,五氣朝元,竟是勘破了混元道果。
魔祖見勢不妙,欲遁入歸墟,卻被昊天劍斬去三首六臂。正當要絕其根本時,西方忽現七彩祥光,有道人乘青牛而來,言道:“天道貴生,魔祖雖惡,亦為造化一環,不如鎮於北冥海眼,以全因果。”昊天氏稽首應諾,自此奠定三界秩序。
鴻鈞道人顯聖,冊封昊天氏為“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”,統禦諸天,綜領萬聖。登基之日,三十三重天鐘鼓齊鳴,瑤池金母獻蟠桃,老君呈金丹,如來奉金蓮,三界仙真齊聚淩霄寶殿。
然天庭初立,百廢待興。玉帝首頒天條三百六十款,設雷、火、瘟、鬥、水、痘六部正神,又立四海龍王司雨,十殿閻羅掌生死。卻不想諸神久居散漫,常有怠職之事。
這年人間大旱,江淮流域三年不雨,赤地千裡。百姓設壇祈雨,香火直透九重天。玉帝震怒,召四海龍王問罪。東海龍王敖廣伏地請罪:“非臣等瀆職,實是雨部天尊私改雨簿,將江淮雨水儘數撥與其凡間族親。”
玉帝命千裡眼、順風耳查探,果見閩南某縣三年風調雨順,而縣令正是雨部天尊胞弟。玉帝冷笑:“朕初登大寶,便有人試探天威。”即命雷部眾神布設九霄神雷陣,將雨部天尊削去頂上三花,打入輪回。又親執昊天劍,將私改的雨簿一斬為二:“天道無私,豈容徇情!”言畢口含天憲,敕令四海龍王即刻行雨。
但見四海龍王現出萬丈龍身,騰雲駕霧而來。雷公擂鼓,電母照鏡,風伯展袋,雨師灑露。頃刻間甘霖普降,枯木逢春。百姓望空叩拜,感念天恩。
此事方了,西王母來報:“蟠桃園中三千六百株仙樹遭蟲蛀,恐是魔氣侵染。”玉帝親往察看,但見桃葉枯黃,果實萎縮。運慧眼觀之,竟見一絲若有若無的幽冥之氣。遂召地藏王菩薩共查,發現乃當年魔祖羅睺殘存魔念,附於桃蚜之上,欲壞天庭根基。
玉帝沉吟片刻,取瑤池聖水混合三光神水,以太陽真火煆燒七七四十九日,煉成“淨世琉璃瓶”。持瓶繞桃園三周,灑下甘露,魔氣儘消。蟠桃樹重煥生機,花開九重,香溢三十三天。
正值王母壽誕,玉帝特開蟠桃盛會。八洞神仙獻藝,嫦娥起舞,天官賜福。卻見齊天大聖孫悟空盜金丹、竊禦酒,擾亂盛會。玉帝本欲遣天兵擒拿,忽心有所感,歎道:“此猴乃補天石所化,與朕同源而生,殺之不祥。”遂請如來佛祖施法鎮壓於五行山下,留待日後機緣。
三界稍定,玉帝忽感道心波動,知是塵緣未了。原來當年曆劫時,曾有一世為凡間書生,與賣豆腐的老翁有半師之誼。如今老翁轉世七次,今生投在江南為蠶農,正值困頓。玉帝乃化做遊方道士,降臨凡間。
但見桑田枯黃,蠶戶麵有菜色。打聽方知,此地遭了“鬼蠶”之災——蠶寶寶吐絲即斷,戶戶絕收。玉帝夜宿破廟,運神通探查,見一黑氣盤踞蠶神廟。原是當地廟祝勾結妖道,在神像下埋了厭勝之物,欲逼百姓獻童男童女祭祀。
玉帝假意應征廟祝,被引至密室。見妖道正煉邪法,供桌上擺著七盞魂燈。玉帝現出真身,喝曰:“朕統三界,豈容邪祟害民!”妖道大驚,化黑風而逃。玉帝屈指一彈,昊天劍分身追出三千裡,將妖道釘在峨眉山絕壁。又取三光神水灑向桑田,枯木逢春,蠶寶寶重吐銀絲。
蠶農感念,欲為道士立生祠。玉帝笑而不受,踏雲而去時,空中飄落金簡一枚,上書《養蠶真經》。百姓方知遇天帝臨凡,望空叩拜不已。
返回天庭途中,忽見東海惡浪滔天。巡海夜叉來報:“龍王三太子被九頭蟲所困,水晶宮危在旦夕。”玉帝蹙眉:“朕已敕封四海龍王,何妖敢犯天威?”親臨東海,見九頭蟲現萬丈妖身,九個頭顱噴吐毒火玄冰。原來竟是上古相柳遺種,欲奪四海之精修煉魔功。
玉帝脫去九章法服,現出混元道體。頭頂現出畝許慶雲,其中三花旋轉,五氣結成華蓋。也不用法寶,隻將右手一指,喝聲:“定!”周天星辰頓止運轉,萬裡波濤凝如琉璃。九頭蟲九個頭顱齊噴本命毒焰,玉帝張口一吸,竟將毒焰儘數吞入腹中,運三昧真火煉成一顆毒珠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汝修煉不易,奈何逆天行事。”玉帝歎道,將毒珠擲還。九頭蟲被自家毒焰所傷,現出原形——竟是共工怒觸不周山時,濺出的一滴精血所化。玉帝取八景宮燈,將其封印於北冥之眼,永世不得出。
龍王感激涕零,獻上定海神針鐵。玉帝笑道:“此物合該另遇明主。”命龍王好生保管,日後自有緣法。
剛回淩霄殿,忽感心潮湧動。掐指一算,原是當年鎮壓魔祖羅睺時,其一絲殘魂附在昊天劍上,潛入天宮。此刻正蠱惑執掌天條的青童君,欲篡改天道法則。
玉帝急赴天條殿,見青童君雙目赤紅,正在篡改姻緣簿。原來魔魂欲亂三界人倫,使人間夫妻反目,父子成仇,從根本上動搖天庭氣運。
“道友迷了。”玉帝輕歎,頭頂現出混沌珠,照定青童君元神。那魔魂尖嘯欲逃,被玉帝一掌罩住。卻不料魔魂竟自爆本源,汙了三百條天條。玉帝不惜損耗本命元氣,口吐真言,字字化成金色符篆,將破損天條逐一修補。
忽見一道天條崩裂,化作流光墜向凡間。玉帝分神追趕,見那流光投生在一書生之妻腹中。來年此子降生,取名包拯,日後將成為鐵麵無私的判官,補全人間法度——此乃後話。
修補天條畢,玉帝元氣大傷,閉關九九八十一日。出關時忽見三界怨氣升騰,原是人間帝王失德,戰亂四起。玉帝欲降天罰,太白金星諫曰:“天道無為,人道自強。若事事乾預,反失造化之機。”
玉帝頷首:“善。”乃命九天玄女降世,傳授兵法韜略;遣文曲武曲下凡,輔佐明主;又讓四海龍王節製雨水,使惡君之地旱澇交替。不過三年,民心歸附有德之君,天下重歸太平。
這日巡視天河,見織女坐望凡塵,麵有憂色。問之,乃思凡間牛郎。玉帝感其真情,特準每年七月七日鵲橋相會。卻不想開此先例,引得瑤池仙女皆動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