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大明嘉靖年間,蘇州府吳江縣有個秀才姓李名文俊,表字文卿。生得眉清目秀,腹有詩書,年方二十有二。隻可惜時運不濟,連考三科皆名落孫山。家中原有些薄產,為趕考耗費殆儘,如今隻剩得祖宅三間,薄田五畝。這李文俊娶妻王氏,名喚秀娥,是個勤儉持家的,每日紡織補貼家用。夫妻二人雖不富裕,倒也相敬如賓。
這一日正值臘月二十三,家家祭灶。李文俊見米缸將空,心中煩悶,信步走到城南玄妙觀前。但見人煙稠密,買賣興旺,自家卻囊中羞澀,不由長歎一聲。正惆悵間,忽見觀前槐樹下圍著一群人。擠進去看時,卻是個相麵先生,掛著“鐵口直斷”的布幡,正在那裡侃侃而談。
那先生見李文俊衣衫雖舊卻氣質不凡,便拱手道:“這位相公印堂發暗,可是近來運蹇?”李文俊本不信這些,但心中苦悶,便隨口應道:“先生既看得準,可知我何時轉運?”那先生仔細端詳他麵相,又讓他伸出左手觀其紋路,忽然驚道:“奇哉!相公這掌紋中暗藏玄機,三日後必有奇遇。隻是需記得:見危莫避,遇美莫貪,得寶莫昧,如此方能轉禍為福。”
李文俊隻當是江湖術士的套話,付了五文錢便轉身離去。回到家中與妻子說起此事,王氏笑道:“這些走江湖的,專會哄人。相公還是安心讀書,來年再考便是。”當夜無話。
誰知第三日頭上,果然出了件蹊蹺事。這日清晨,李文俊正要出門訪友,忽見隔壁張婆慌慌張張跑來:“李秀才,快去看看!你家祖墳前不知被誰挖了個大坑!”李文俊大驚,急忙趕往城外祖塋。到得墳前,果見新土翻湧,露出個三尺見方的深坑。正要發作,卻見坑底似有異物。小心取出一看,是個鏽跡斑斑的鐵匣。
回家撬開鐵匣,內中竟是一本絹冊,封麵寫著《奇緣簿》三字。翻開來看,裡麵密密麻麻記著某年某月某地某人遇難待救,某處藏有寶物待取等事。李文俊初時不信,忽見一行小字:“嘉靖三十八年臘月二十六,城南破廟有商賈遇盜。”掐指一算,今日正是臘月二十六!
他本是個善心人,寧可信其有,當即趕往城南破廟。遠遠果聞呼救之聲,衝進去看時,見三個潑皮正按倒個老者搜身。李文俊雖文弱,卻挺身上前大喝:“光天化日,豈容行凶!”那夥潑皮見有人來,慌忙逃竄。扶起老者,方知是杭州綢緞商沈員外,攜百兩紋銀來此收賬,險些遭難。沈員外千恩萬謝,硬要贈銀五十兩,李文俊推辭不過,隻得收下。
歸來路上,李文俊暗忖:“這《奇緣簿》果有些靈驗。”翻看下一頁,見寫著:“城東柳樹巷第三家,灶下有藏銀百兩,係其祖所埋,可助貧士周濟。”他記起那家住的正是同窗趙友諒,近日老母臥病,貧寒交迫。當即前往告知,果然挖出百年舊窖,整整一百兩雪花銀。趙友諒分他一半,李文俊堅辭不受,隻收了十兩作謝儀。
自此,李文俊常依書中所載行善。不過月餘,救了落水孩童、助了遭災農戶、還替蒙冤囚犯洗清冤屈。漸漸在吳江縣得了個“李善人”的美名。那《奇緣簿》之事,他卻從不與人言說。
這一日,書中忽現紅字:“明日午時,觀前街有貴人遇險,救之可得奇報。”次日李文俊在觀前街茶館守候。將至午時,果見一頂青綢小轎經過,忽從巷口竄出匹驚馬,直衝小轎而來。轎夫驚散,轎中似有女子驚呼。李文俊不及多想,衝上前拉住馬韁,被拖行數步,險遭蹄踏,幸得路人相助製住驚馬。
掀開轎簾,見個十六七歲的小姐驚得麵無人色。旁邊丫鬟道:“這是城內蘇員外家的小姐。”正說話間,蘇家仆從趕到。蘇員外聞訊親自來謝,見李文俊知書達理,又聽聞他是個秀才,便請至家中設宴款待。
席間方知,這蘇員外名守仁,原是告老還鄉的京官,家資巨萬卻膝下無子,隻有一女名喚玉娥,年方二八,尚未許配。見李文俊品貌端正,便有招婿之意。酒過三巡,婉轉相詢。李文俊起身謝道:“蒙員外青目,隻是寒家貧窘,不敢高攀。”蘇員外笑道:“賢侄不必過謙,老夫最重人品。”約定三日後聽回音。
李文俊歸家與妻子商議。這王氏卻是個深明大義的,說道:“妾身無所出,常自愧疚。蘇家既肯招婿,相公不如應下,一來可續香火,二來也得個倚靠。妾身願居側室。”李文俊哪裡肯依,夫妻推讓半宿。
卻說這三日期限將至,這夜李文俊獨坐書房,翻看《奇緣簿》,忽見新現一行金字:“姻緣天定,莫違本心。糟糠不下堂,厚德必載福。”心下恍然。次日往蘇府謝絕美意,蘇員外雖憾其誌,反更敬重,贈銀百兩助他讀書。
此事傳開,吳江知縣聞之,特賜“德佩文星”匾額。誰料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。才受褒揚不過旬日,忽有差人來傳,說李文俊卷入一樁盜案!原來城中富戶周家失竊,有婢女作證說見個秀才模樣的人從後門出入。那周家便指認是李文俊,說他近來突然闊綽,定是贓銀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公堂之上,知縣見人證物證皆對李文俊不利,雖心知有疑,也隻得暫時收監。王氏在家哭得肝腸寸斷,變賣首飾欲為夫伸冤。那《奇緣簿》上此時卻一片空白,半個字也無。
卻說這夜李文俊在牢中悲歎,忽聞隔壁有老者啜泣。問之,原是老獄卒劉叔,因兒子賭錢欠債,明日便要賣孫女還債。李文俊想起懷中還有蘇員外所贈銀兩未用儘,便儘數取出隔柵遞過:“這些銀子拿去還債,莫讓孩子受苦。”老獄卒感激涕零。
說來也巧,這劉叔當年曾在周家做活,知些底細。次日便暗中查訪,竟得了個重大線索——那周家婢女與管家有私,合謀栽贓!原來周管家監守自盜,恰逢李文俊名聲鵲起,便唆使情婢誣告。真相大白,周管家當堂畫供,李文俊無罪開釋。
經此一劫,李文俊更知名聲可貴。從此閉門苦讀,次年鄉試中舉,又過一年竟進士及第!放榜之日,恰逢王氏診出有孕,雙喜臨門。授官之時,吏部因他德才兼備,特授杭州府通判。
夫妻赴任途中,這日泊船鎮江。夜半忽聞鄰船哭聲甚哀,使仆打聽,方知是徽州茶商陳某病故,遺孀幼子無力還鄉。李文俊想起自己當年落魄,惻然心動,贈銀五十兩助其治喪返鄉。那陳寡婦感激不儘,將丈夫隨身的一柄古扇相贈,說是傳家之物。
到任杭州後,李文俊清正廉明,很得民心。一日查閱舊卷,見有鹽引積弊,決心整頓。這卻觸動了當地豪強利益。有個姓胡的鹽商,暗中使人在李文俊書房藏匿銀兩,欲行誣告。恰這日王氏整理書籍,發現那柄古扇扇骨鬆動,拆開修補,竟抖出一張發黃鹽引!正是胡某當年偽造證物。
人贓俱獲,胡某伏法。巡撫大人嘉獎李文俊明察秋毫,奏請升任知州。消息傳回家鄉,吳江縣父老皆道:“早知李善人必有後福。”
這年秋汛,杭州府七縣遭災。李文俊日夜在堤上督工搶險。這日傍晚,水勢驟急,一段新堤危在旦夕。忽見上遊衝下個木盆,中有嬰兒啼哭。李文俊不及脫衣,縱身跳入洪流。抓住木盆時,一個浪頭打來,將他卷入漩渦。正在危急,忽覺有物托足,竟被推上淺灘。回頭看時,水麵飄過一段朽木,形狀恰似龍首。
救起的嬰兒是個女娃,頸上掛著個錦囊,內書:“此女父姓陸,母周氏,皆歿於水,善人收之。”王氏正愁隻有一子,便將女娃認作義女,取名逢珠,意為洪水中遇到的明珠。
光陰荏苒,轉眼八年。李文俊因政績卓著,升任知府。這日審一樁奇案:有張姓兄弟爭產,狀告對方非父親親生。查閱戶籍,其父張老丈尚在,已九十三歲,臥病在床。李文俊親往探問,那張老丈昏聵多時,見官服而至,忽清醒道:“大人莫非吳江李文俊?”李大驚,問其何以相識。老丈道:“三十五年前,老朽在玄妙觀前相麵,曾為大人批過八字。”
李文俊細看,果是當年相士!急忙屏退左右,躬身請教。老丈歎道:“大人可知那《奇緣簿》來曆?此乃老夫師門秘寶,專擇有德之人相贈。每用一次,需積三德方能再顯靈驗。當年見大人雖困頓卻目光澄澈,知是善根深厚,故以祖墳得寶為名相贈。”又道:“這些年來,大人每遇危難前,書中必現警示,可是如此?”
李文俊恍然大悟,再拜謝恩。老丈又道:“今日老夫大限將至,還有一言相告:令媛逢珠十六歲時當有一劫,需往金山寺求護。”言畢溘然長逝。那張氏兄弟見父親與知府有舊,又聞遺言教誨,慚愧罷訟,重歸於好。
李文俊回府,取出珍藏的《奇緣簿》,果見扉頁現出篆文:“寶冊認主,功德圓滿。”墨跡漸淡,終成白紙。自此供於高堂,不再開啟。
卻說逢珠十五歲時,已出落得亭亭玉立,知書達理。這年清明隨母往靈隱寺上香,被杭州鎮守太監侄兒看見,欲強娶為妾。王氏婉拒,那惡少竟欲強搶。恰逢李文俊上司——浙直總督巡查至杭,聞此事嚴懲惡少。總督夫人見逢珠聰慧,認作義女。後逢珠嫁與總督公子,夫妻和睦,這是後話。
再說李文俊官至布政使,致仕歸鄉。王氏生有二子,皆進士及第。每與鄉人講述往事,必道:“人言命運天定,我道禍福自招。當年若見利忘義,負了發妻,昧了良心,哪有後來福報?”
這日黃昏,老夫妻對坐庭前。忽見一隻白鶴翩然落於院中,繞庭三匝,長鳴而去。家人皆以為祥瑞。當夜李文俊無疾而終,享年八十有九。三七之日,有個遊方道士上門,稱受故人所托,送來桃木符一枚。王氏見符上刻著“奇緣已了,德澤綿長”八字,知是當年相士一脈,供於祠堂。
後人在整理遺物時,見《奇緣簿》最後一頁隱隱有字,映著日光細看,卻是四句偈語:“善為寶冊心為田,莫問前緣與後緣。但知行得春風在,自有桃李滿人間。”
這段佳話在吳地流傳百年,至今蘇州評彈還有《李太守奇緣記》的唱本。正所謂:運去金成鐵,時來鐵似金。禍福無門徑,唯人自家尋。莫道蒼天遠,舉頭有三辰。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善惡終有報,乾坤放不遲。這方是:人間正道是滄桑,德配其位福自長。
喜歡古風故事集請大家收藏:()古風故事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