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霧裹著消毒水的氣味漫進實驗室時,李玄策正用鑷子夾起塊焦黑的航天器隔熱瓦碎片。碎片邊緣的蜂窩狀氣孔裡凝著露水,折射出汶川方向餘震未消的晨光,在操作台上投下細碎的彩虹。
這像不像金絲燕的巢?記憶裡方清墨的聲音突然在耳畔響起。他手指一顫,碎片落進盛著藥汁的青瓷碗,激起的漣漪裡浮現出五年前酒泉的戈壁灘。那天發射塔架上的朝陽正如此刻,將返回艙燒蝕的火焰染成琥珀色,方清墨鬢角的碎發在熱浪裡翻飛如燕。
通風管突然傳來窸窣聲,幾片未燃儘的紙錢灰打著旋飄落。李玄策看著那些灰燼沾上碳基防護繭的原型機,在銀白色表麵洇出青鸞展翅的紋路——這分明是方清墨在龍泉山道觀抄經時慣用的金箔紙灰。防護繭內壁突然滲出細密水珠,沿著鳳凰尾羽的走向蜿蜒成卦象,竟是他們女兒出生那日老道批的火澤睽。
實驗室外傳來早市商販壓低嗓門的吆喝:新到的羅漢鬆,鎮宅保平安嘞!李玄策摸出懷表,表蓋內側嵌著的衛星整流罩碎片突然蒙上水霧——這是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後,方清墨用返回艙殘片打磨的定情物。表針指向七點二十八分,西南方隱約傳來汽車鳴笛聲,與五年前戈壁灘上調度塔的倒計時詭異地重合。
李工,防震棚那邊要五百人份的避瘟香囊。新來的助手小周抱著籮筐進來,黨參黃芪的苦香裡混著焚燒棉絮的焦味。李玄策將浸泡好的隔熱瓦碎片撈起,發現蜂窩孔洞中竟結出蛛網般的蠶絲——這正是方清墨研發的碳基防護繭雛形。他忽然想起昨夜收音機裡沙沙作響的新聞:北川中學廢墟下挖出的鋼琴,琴鍵間纏繞著不知名的銀色纖維。
實驗室後窗的泡桐樹突然無風自動,飄落的花瓣在防護繭表麵拚出二字。李玄策用紫光燈照向繭體內部,那些蠶絲在紫外線裡顯露出青城山古建築的榫卯結構——這分明是方清墨研究十年的古法抗震技藝。繭體突然輕微震顫,頻率與懷表感應到的餘震波完全同步。
您該用早飯了。小周端來的白粥上漂著枸杞,李玄策卻盯著碗沿的豁口——這青花瓷碗是方清墨用衛星燃料罐改製的,缺口處還留著當年兩人在發射場爭執時磕碰的痕跡。粥水裡突然浮起片銀杏葉,葉脈間滲出的銀絲與防護繭的蠶絲在空中交纏,織成張微型星圖。
防爆櫃上的老收音機突然自動開啟,滋滋電流聲裡混著《梁祝》的旋律。李玄策伸手調頻時觸到櫃門暗格,摸出方清墨留下的竹簡。浸過防火塗料的竹片在晨光中顯影:用甲骨文刻著的《營造法式》條目,每道筆劃都嵌著航天鋁箔磨成的金線。
實驗室大門被撞開的刹那,李玄策正將最後一片隔熱瓦嵌進防護繭。衝進來的軍醫滿身石灰粉,懷裡的急救箱散落出沾血的繃帶。急需無菌隔離材料!喊聲未落,防護繭突然自主展開,蠶絲如活物般裹住傷員創口,滲出的淡綠色液體竟與都江堰藥農昨夜送來的接骨草汁一模一樣。
窗外飄來誦經聲,法物流通處新到的《地藏經》正在裝車。李玄策望著卡車擋板反射的陽光,突然看清那根本不是軍用卡車——車廂側麵的暗紋分明是放大百倍的碳基纖維結構,車牌號竟與五年前酒泉那輛運送整流罩的運輸車完全一致。
午後暴雨突至,實驗室排水溝泛起檀香味。李玄策蹲身查看時,在淤泥裡摸到枚燒變形的銅鎖——鎖芯結構正是防護繭的微縮模型,鑰匙孔形狀恰似方清墨總彆在旗袍襟口的銀杏胸針。他突然想起今晨收音機裡中斷的報道:彭州某寺廟廢墟下發現的青銅器,表麵氧化層裡檢測出航天器隔熱材料成分。
暮色降臨時,最後一批防護繭材料運往災區。李玄策整理操作台時,發現青瓷碗底沉著片金箔,用顯微鏡看竟是微雕的《天工開物》配圖——養蠶篇的桑葉脈絡間,用納米級刻痕寫著方清墨的簪花小楷:燕巢既成,當護金蘭。
實驗室突然停電的瞬間,懷表蓋上的衛星碎片發出幽藍熒光。李玄策借著這微光看向窗外,對麵樓頂飄動的救災旗幟上,隱約可見銀絲繡出的鳳凰暗紋,每片羽毛都指向汶川的方向。夜風裹著遠處消毒車的鳴笛掠過耳際,恍惚間化作當年戈壁灘上,方清墨在返回艙落地時脫口而出的那句:你聽,這風聲多像破繭的聲音。
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:()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