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4章 諾貝爾獎的漣漪 (2012年10月11日)_金蘭厭勝劫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遊戲競技 > 金蘭厭勝劫 > 第704章 諾貝爾獎的漣漪 (2012年10月11日)

第704章 諾貝爾獎的漣漪 (2012年10月11日)(1 / 2)

京城,秋日的陽光帶著一種澄澈的金黃,透過國安部大樓高層會議室的巨大落地窗,在地板上投下長長的光斑。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不同尋常的、帶著一絲興奮的躁動。這份躁動並非源於緊張的行動部署,而是來自一個震動世界的文化喜訊。

李玄策坐在會議桌主位,麵前攤開的並非行動簡報或經濟分析,而是一份份打印出來的、來自全球各大主流媒體和網絡平台的輿情快報。巨大的投影屏幕上,一個醒目的標題被居中放大,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塊巨石,激蕩起層層漣漪:

“中國作家莫言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!”

屏幕下方,是如同瀑布般不斷刷新的實時輿情信息流:

國內:“舉國歡騰!莫言成中國首位諾獎文學得主!”、“高密東北鄉走向世界!”、“魔幻現實主義綻放東方異彩!”、“文化自信的裡程碑!”、“書店莫言作品售罄,連夜加印!”…

國際:“西方文學殿堂向中國敞開大門!”、“鄉土中國的史詩獲得世界認可!”、“莫言:講述中國故事的傑出聲音!”、“評委會:其作品融合民間故事、曆史與當代社會!”…(主流正麵報道)

雜音:“諾獎是否在‘擁抱’中國模式?”、“莫言筆下的中國鄉村是否過於‘黑暗’?”、“獲獎是否意味著西方對中國文化審查的‘妥協’?”、“警惕獎項被過度政治化解讀!”…(少數質疑或刻意引導的聲音)

會議室裡坐著的並非行動組乾將,而是國安部負責輿情分析與文化安全的相關負責人,以及受邀前來的中宣部兩位資深專員。氣氛不同於往日的凝重,帶著一種振奮與審慎交織的複雜情緒。

“消息已經確認了。”一位負責國際輿情的年輕女分析師難掩激動,聲音微微發顫,“全球主要媒體都在頭版頭條報道!國內社交媒體徹底沸騰,相關話題閱讀量半小時內突破十億!這是…這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!”

另一位負責國內輿情的男同事補充道:“主流輿論一片歡騰,民族自豪感高漲。各地文化部門、高校、作協都在組織慶祝活動。莫言老師的家鄉高密,據說已經人山人海,當地政府正在緊急部署接待和安保。”

李玄策的目光沉穩地掃過屏幕上的信息流,臉上帶著一絲欣慰的笑容,但眼底深處卻保持著慣有的冷靜與洞察。他端起手邊的青花瓷杯,抿了一口溫熱的龍井茶,清雅的茶香在空氣中彌漫開。

“莫言先生獲獎,實至名歸。”李玄策的聲音不高,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,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分量,“他用根植於中國大地的語言,描繪了具有普遍人類意義的畫卷。這是中國文學的驕傲,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。其意義,遠超文學本身,極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。”他頓了頓,目光變得銳利起來,“然而,越是重大的文化事件,越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。大家注意到這些‘漣漪’中的暗流了嗎?”

他的手指在控製台上輕輕一點,屏幕上立刻被篩選出一些特定的評論和報道片段:

某西方知名評論員文章節選:“…莫言的獲獎,是否標誌著西方對‘中國模式’下文化生態的某種‘認可’?其作品中展現的鄉村苦難與魔幻色彩,是否更符合西方對‘東方奇觀’的想象,而非全麵的中國現實?…”

國內某小眾論壇熱帖:“…諾獎終於給中國了,是不是說明我們的‘路子’對了?那些整天嚷嚷西方自由民主好的公知們該閉嘴了吧?…”

境外某非政府組織聲明:“…祝賀莫言先生。我們希望,這個獎項能促使中國進一步開放文化空間,保障更廣泛的創作自由和表達自由…”(措辭溫和,指向明確)

國內網絡零星聲音:“…莫言寫的是好,但感覺離我們好遠啊…還是喜歡看爽文…”、“獲獎是好事,但能當飯吃嗎?房價啥時候降?”

“看,”李玄策的聲音冷靜而清晰,“正麵的、慶祝的聲浪是主流,這毋庸置疑。但我們必須敏銳捕捉和研判這些‘漣漪’之下,可能存在的暗湧。”

他看向中宣部的專員:“王處,劉處,輿情引導上,我的建議是:第一,旗幟鮮明地慶祝這一文化盛事,肯定其積極意義,營造舉國同慶的正麵氛圍。組織權威媒體進行深度解讀,聚焦莫言先生作品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鄉土、曆史的深刻描繪,突出其植根中國文化土壤的生命力。第二,”他加重了語氣,“對於試圖將獎項過度政治化、工具化的解讀,無論是來自外部刻意引導,還是內部簡單化、片麵化的理解,都要及時、有力地進行辨析和引導。強調文化自信的根本,在於我們自身文化的深厚底蘊、發展進步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,而非依賴一個獎項的肯定或否定。第三,對於借機生事、影射攻擊我國文化政策的言論,要依法依規進行管控。引導公眾理性、客觀看待,避免陷入無謂的口水戰。文化的繁榮發展,最終要靠我們腳踏實地去創造。”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中宣部的王處長深以為然地點點頭:“李部長分析得非常透徹。我們會立刻部署,組織一批有深度、有溫度、有說服力的評論文章和專題節目,既展現喜悅,也傳遞理性。對於文化自信的闡釋,我們會著重強調其內生性和發展性。”

李玄策微微頷首,目光再次投向屏幕,那上麵正顯示著一張莫言在高密老家田間地頭的照片,背景是金黃的玉米地和樸實的鄉親。他緩緩說道:“莫言先生獲獎,最重要的啟示在於,真正有力量、能打動世界的文化,必然是深深紮根於自己民族土壤的。‘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與共,天下大同’。我們要做的,是守護好、發展好我們自己的文化根脈,讓更多像莫言先生這樣優秀的創作者,能夠從這片沃土中汲取養分,綻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、獨特的東方之花。這才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根基,也是抵禦任何雜音最強大的力量。”

他拿起一份內部報告,翻到最後一頁,上麵夾著一張泛黃的複印件——那是很多年前,莫言一篇散文中關於高密東北鄉風土人情的描述片段。李玄策的手指輕輕拂過那些文字,仿佛能觸摸到那片土地的溫度。他將複印件推到會議桌中央,聲音沉穩有力:“請將這份複印件,連同我們的分析建議,一並呈送上去。文化領域的‘安全’,不僅僅是防禦,更是建設與引領。此事,國安部將全力配合宣傳部門,確保這陣‘東風’,吹動的是文化繁榮的正向漣漪。”

會議結束,眾人帶著振奮與思考離去。李玄策獨自留在會議室,巨大的屏幕已切換回平靜的待機狀態,但那關於諾獎的喧囂,仿佛還在空氣中隱隱回蕩。他走到窗邊,望著樓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,陽光灑在他們身上,充滿了活力。一個報童騎著自行車飛快地掠過,車筐裡塞滿了還散發著油墨香的報紙,頭版上莫言的照片在陽光下格外醒目。李玄策的嘴角,終於揚起一個舒展而真摯的微笑。這笑容,不僅是為了一位作家的榮耀,更是為了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所展現出的、被世界認可的生命力。

副線:舊報紙與作文本裡的微光

千裡之外,李玄策故鄉那個飽受洪水創傷的小村。

王秀芹的窩棚裡,那股濃烈的中藥味還未完全散去。在鄰居張嬸連續幾天的悉心照料和幾碗苦得令人皺眉的湯藥作用下,那場險些要了她半條命的高燒終於漸漸退去。雖然身體依舊虛弱得像被抽空了力氣,骨頭縫裡都透著酸疼,但至少神智清醒了些,不再陷入那令人心悸的譫妄幻境。

午後,一縷稀薄的秋陽,艱難地穿過窩棚塑料布上的破洞,投射在冰冷潮濕的泥地上,形成一小塊模糊的光斑。張嬸一邊收拾著藥碗,一邊從懷裡掏出一張折疊得整整齊齊、但明顯是彆人看過的舊報紙。

“秀芹妹子,給,前兩天的報紙。村裡小賣部老劉看完給我的,上頭有新鮮事哩!你躺著悶得慌,瞅瞅解解悶?”張嬸把報紙小心地放在王秀芹手邊那塊相對平整的木板上。

王秀芹無力地靠在破棉絮堆上,眼神依舊有些空洞。她對“新鮮事”早已麻木。女兒、女婿、房子…她的世界已經崩塌殆儘,外界的喧囂與她何乾?但看著張嬸關切的眼神,她還是勉強伸出手,用枯瘦、微微顫抖的手指,慢慢展開了那張還帶著油墨味的報紙。

報紙的頭版,是一張大幅的黑白照片。照片上是一個穿著樸素、麵容敦厚、甚至有些鄉土氣的男人,戴著一副眼鏡,笑容樸實,甚至帶著點憨厚。他身後似乎是農田和村莊的輪廓。巨大的黑體標題,王秀芹認得幾個字:

“莫言…獲…貝爾…學獎…國…首…”

她識字不多,年輕時民辦教師認得的那點字,幾十年不用也生疏了大半。但“莫言”這個名字,她隱約覺得有點耳熟?好像在哪裡聽過?是廣播裡?還是以前學校訂的某本雜誌上?

她的目光往下移,報道正文裡密密麻麻的字她看得很吃力。但幾個詞彙卻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她的目光:“高密”、“山東”、“農民”、“農村”、“高粱地”、“童年”、“鄉土”、“魔幻”…

“高密”、“農村”、“鄉土”…

這幾個字眼,像幾顆小小的火星,猝不及防地濺落在她早已冰封枯寂的心湖上。

高密…農村…鄉土…


最新小说: 貓妖在盜筆興風作浪 香水有毒她靠因果律封神 寵妃茶又媚,清冷帝王折了腰 她靠36度5體溫救活兩異能大佬 東北驚奇手劄 風魔的練成 巔峰智鬥 時間研究所:錯位的記憶 重生小師妹成了修真界卷王天花板 我咳血裝病,卻殺穿了十萬匈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