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陽節的清晨,山坳裡的小學校園還浸潤在薄薄的嵐氣中。空氣裡浮動著新鮮葦葉的清香、糯米蒸騰的甜糯,還有艾草菖蒲驅邪避穢的獨特辛香。幾間簡陋的校舍前,支起了幾張舊課桌拚成的長案,村裡的孩子們正嘰嘰喳喳地圍著方清墨和李念墨學包粽子。
“奶奶,你看我的米!”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,胖乎乎的小手捧著一把晶瑩剔透的糯米,獻寶似的舉到方清墨麵前。方清墨笑著接過,正準備往展開的翠綠葦葉上鋪放,動作卻猛地一頓。清晨柔和的陽光穿透薄霧,恰好落在她掌心那幾粒飽滿的糯米上。
奇異的光景出現了!
那幾粒糯米在陽光照射下,竟不再是渾圓的顆粒,而是各自呈現出極其微妙的弧度!光線在米粒表麵流轉,折射出肉眼可見的、清晰的光暈輪廓——那是隻有精密光學透鏡才會擁有的曲率特征!仿佛大自然以最原始的穀物,雕琢出了微縮的凸透鏡胚體。
“咦?糯米粒會變彎?”小女孩好奇地湊近,伸出小指頭想戳一戳。
“彆動,乖。”方清墨溫和地阻止她,心卻沉了下去。她不動聲色地拿起另一片剛洗淨的、寬大堅韌的葦葉,對著陽光細看。陽光透過葉麵,清晰地映照出葉脈的走向——那些看似天然無序的脈絡網絡,在微觀視角下,竟隱隱蘊含著某種極其精密的、類似光刻掩膜版上電路排布的幾何規律!
就在這時,一聲帶著驚奇與興奮的童音在旁邊響起:
“我看見啦!看見嫦娥的兔子啦!在月亮上蹦呢!”
眾人循聲望去。隻見李天樞正站在稍遠處的一張石凳上,踮著腳尖,手裡舉著一個剛剝開的鹹鴨蛋黃——那蛋黃紅亮油潤,被他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捏成了一個渾圓的小球。此刻,他正眯起一隻眼,透過這枚鹹蛋黃做成的簡易“凸透鏡”,全神貫注地對著東邊山巔上尚未隱去的一彎殘月!
陽光透過鹹蛋黃,在他麵前的石板上投下一個小小的、異常清晰明亮的金色光斑。光斑裡,月麵的環形山陰影竟被放大了數十倍,其中一片酷似搗藥玉兔的暗影,隨著李天樞手腕的輕微晃動,仿佛真的在微微跳躍!
“天樞哥哥好厲害!”孩子們呼啦一下圍了過去,爭相要看那“蛋黃望遠鏡”裡的神奇月亮。
“這蛋黃…竟然有如此高的透光性和均勻度?”方清墨快步走來,從兒子手中接過那枚被捏得光滑的鹹蛋黃透鏡,對著陽光仔細端詳。油脂在蛋黃內部形成了近乎完美的光學結構。她又拿起旁邊一個被丟棄的、標明“科教示範顯微鏡”的劣質物鏡鏡片,鏡片邊緣粗糙,布滿氣泡,中心模糊一片。強烈的對比讓她眉頭緊鎖,一股無言的憤怒在心頭升騰。這些打著“科教興國”旗號送來的“禮物”,竟是連一枚鹹蛋黃都不如的廢品!它們扼殺的是山野孩子第一次窺探科學奧秘的寶貴機會!
“爺爺,這是什麼呀?”一個怯生生的男孩聲音打斷了方清墨的思緒。她轉頭,看見李長庚正蹲在長案邊,眉頭緊鎖地盯著桌角一堆用來捆紮粽子的粽繩。那些粽繩是用柔韌的麻纖維搓成的,此刻被孩子們包粽子時無意間纏繞、打結,形成了一團亂麻。
小男孩指著那團亂麻中,被李長庚用指尖小心撥弄開的一小段。在那看似雜亂無章的麻繩纏繞裡,竟有幾股麻纖維極其巧合地、以一種近乎刻意的規律,交叉、重疊,勾勒出了幾個清晰可辨的漢字輪廓——“梅文鼎”!
李長庚的手指微微顫抖起來。他屏住呼吸,更加小心地解開旁邊幾處纏繞。隨著麻繩的舒展,更多的名字在纖維的交錯中浮現:“李善蘭”、“徐光啟”、“王錫闡”……一個接一個,全是《疇人傳》中記載的、為華夏科技篳路藍縷的古代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的名字!仿佛這些先賢的英靈,正通過這最平凡的麻繩,向世人發出無聲的警示與控訴。
“豈有此理!”李長庚猛地站起身,花白的胡須微微抖動,一向溫和儒雅的臉上罕見地浮現出怒容,“科教之器,國之重器!竟被蛀蟲腐蝕至此!誤人子弟,其罪當誅!”他看向聞聲走來的兒子李玄策,眼中是沉痛,更是決然。
李玄策的目光掃過那枚清晰的鹹蛋黃光斑,掠過那劣質模糊的鏡片,最後定格在麻繩上浮現的先賢之名。他麵色沉靜,眸底卻似有寒潭深凝。他沒有立刻說話,而是走到長案前,拿起一片寬大的、葉脈清晰的葦葉,又取了一枚李天樞捏好的鹹蛋黃透鏡。
“清墨,”他的聲音低沉而穩定,“《齊民要術》‘粽’篇所載古法蒸煮,精髓在何?”
方清墨瞬間領會了丈夫的深意。她眼中閃過一絲光芒,立刻動手。她不再使用現代高壓鍋,而是指揮孩子們搬來一口學校食堂閒置的、厚重古樸的大鐵鍋,注入山泉清水。按照《齊民要術》所載古法,她在鍋底鋪上一層洗淨的鵝卵石,再將包好的粽子——特彆是那些特意將劣質鏡片作為“餡料”重新包裹進去的粽子——一層層碼放在鵝卵石上,蓋上厚重的木鍋蓋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柴火在灶膛裡劈啪燃燒起來。方清墨嚴格把控著火候,不疾不徐,如同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。漸漸地,濃鬱誘人的糯米和粽葉清香彌漫開來,白色的蒸汽開始從鍋蓋縫隙嫋嫋升騰。這蒸汽與普通水汽不同,它帶著糯米澱粉受熱分解產生的獨特微甜氣息,在空氣中凝而不散。
“念墨,”方清墨看向女兒,“《楚辭·九章》有雲,‘指九天以為正兮,夫唯靈修之故也’。屈子所求正則之道,亦是科學精微之根基。龍舟鼓點,可有律動?”
“明白!”李念墨立刻會意。她迅速打開隨身攜帶的超薄筆記本,指尖如飛。屏幕上,複雜的聲波模擬軟件啟動。她調取了當地即將開始的龍舟賽鼓點錄音——那是最原始、最富有生命力的節奏,咚!咚!咚咚!強勁、均勻、充滿力量。
李念墨十指翻飛,將鼓聲的節奏、頻率、振幅進行精密的數學解析,轉換成一組組獨特的控製指令。她遠程接入了一個小巧的聲波發射裝置,將其對準了鐵鍋上方那片氤氳的、富含澱粉微粒的蒸汽區域。
咚!咚!咚咚!
無形的、被精確調控的聲波,如同無形的鼓槌,精準地敲打在蒸騰的糯米蒸汽上。奇妙的變化發生了!原本彌散的水霧,在特定頻率聲波的震蕩下,開始有序地凝聚、沉降!它們像被賦予了生命的精靈,精準地附著在那些被當作“餡料”包裹在粽子裡的劣質鏡片表麵。
嗤——嗤——細微的聲響幾乎被柴火的劈啪聲掩蓋。在聲波的引導和蒸汽中特殊成分的作用下,一層肉眼幾乎無法察覺的、極其均勻致密的透明薄膜,如同最精密的納米塗層,在劣質鏡片粗糙的表麵悄然形成!這層膜完美地填補了氣泡和劃痕,修正了曲率的偏差。
蒸煮結束。方清墨小心地打開鍋蓋,熱氣撲麵。她戴上隔熱手套,取出那幾個包裹著鏡片的粽子。剝開滾燙的葦葉,取出裡麵的鏡片。原本模糊不堪的劣質物鏡,此刻表麵光潔如新,在晨光下流轉著溫潤內斂的光澤。
“來,孩子們,再試試。”李玄策將其中一枚升級後的鏡片遞給剛才那個羊角辮女孩。
女孩好奇地接過去,學著李天樞的樣子,對著陽光看地上的光斑。“哇——!”她驚喜地叫出聲,“好清楚!小螞蟻!小螞蟻的腿像小樹枝!還有…還有它扛著的小飯粒,是透明的!”其他孩子也紛紛拿起升級後的鏡片,校園裡頓時響起一片稚嫩而充滿驚喜的發現之聲:
“我看見花瓣上的小水珠了!裡麵有彩虹!”
“小草葉子邊上有小鋸齒!像小鋸子!”
“石頭…石頭上有地圖!好多彎彎的線!”
孩子們純真的驚歎如同最動人的天籟。李念墨看著這一幕,眼眶微熱,她輕聲對著電腦屏幕,仿佛在與兩千年前的先賢對話:
“正則之道,至微至顯。屈子,您看見了嗎?”
李長庚撚著胡須,欣慰地看著孩子們沉浸在微觀世界的奇妙中。他的目光落在那些被剝下、散落一地的翠綠葦葉上。他彎腰拾起一片,對著陽光仔細端詳葉背那清晰複雜的脈絡網絡。一個大膽的念頭如電光火石般閃過他的腦海。
“玄策,念墨,”他指著葉脈,“你們看這天然紋路,其精密排布、分形結構,是否與最前沿的光刻掩膜技術所需的核心圖案…有異曲同工之妙?自然造化,早已留下答案!”
李念墨眼睛一亮,立刻用便攜式高倍放大鏡觀察葉脈的微觀結構,並迅速將圖像掃描輸入電腦進行拓撲分析。屏幕上,葦葉葉脈的天然網絡被數字化、放大,其精妙的幾何構成、分叉角度和疏密排布,竟與頂級芯片設計軟件模擬出的最優光刻線路圖有著驚人的相似度!
“爺爺!您是對的!”李念墨的聲音帶著興奮的顫抖,“這簡直是…天然的、最優化的光路模板!如果…如果能把這種天然葉脈結構複刻到矽晶圓上…”
李玄策的目光深邃地掃過女兒屏幕上那神奇的葉脈圖,又掠過孩子們手中那枚曾照亮月亮的鹹蛋黃,最後落在石板上——那裡,一枚被李天樞隨手放下的鹹蛋黃透鏡,正安靜地躺在那裡。清晨的露水在蛋黃表麵凝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,在陽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。水珠的倒影裡,清晰地映照出一片葦葉葉脈的局部放大圖,與李念墨電腦屏幕上的結構圖交相輝映。
他蹲下身,指尖輕輕拂過那片承載著古老智慧和未來可能的翠綠葦葉。露水微涼,葉脈堅韌。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,在充滿生機的校園裡回蕩:
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…屈子求索之精神,從未斷絕。這葦葉上的脈絡,這蛋黃裡的光,還有孩子們眼中對世界的好奇…就是吾輩上下求索,永不枯竭的源泉。”
山風吹過,帶著艾草的辛香和粽子的甜糯,卷起幾片翠綠的葦葉,在空中打著旋兒,像一隻隻承載著希望的小舟,飛向層巒疊嶂之外,更廣闊的天地。而那枚小小的鹹蛋黃透鏡,靜靜地躺在晨光裡,中心的水珠折射著七彩的光,仿佛凝固了一整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。
喜歡金蘭厭勝劫請大家收藏:()金蘭厭勝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